三十 生死茫茫 求长生,修陵墓:两手都要抓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他来到齐地,带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仙药的徐福突然来见他。徐福已经走了九年,杳无消息,这九年之中徐福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因为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这种药,他当然找不到。但是,徐福花了秦始皇这么多钱,用了这么长时间,他怎么向秦始皇交差呢?

徐福是一位洞悉秦始皇求仙心切的方士,他对秦始皇说:蓬莱山上的仙药已经找到了,但是,海上有一种大鱼,每每添乱,所以上不了山,也弄不到仙药。希望能派一些神箭手给我,再遇到大鱼捣乱,我可以用连发的弩箭射它们,这样就可能得到仙药了(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能够相信一走就是九年的徐福的话吗?

我认为秦始皇对徐福的话半信半疑。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秦始皇对徐福不予惩罚。

《史记·秦始皇本纪》没有明确记载秦始皇是否听信了徐福的话,但是,听了徐福的汇报之后,秦始皇没有处罚他。花了秦始皇那么多钱,最后一无所获,竟然还不受惩罚,秦始皇是那么好糊弄的人吗?

第二,秦始皇亲自率人捕杀大鱼。

接见徐福的当晚,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海神开战,那些海神就像人一样。秦始皇醒了之后,特意找了个会解梦的人询问,一位博士告诉他:海神不能见到,但是海神往往驱使大鱼、蛟龙做先导。如今皇上对神的祭祀非常周到,这样的恶神,必须立即除掉。只要除掉了恶神,善神就可以露面了(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史记·秦始皇本纪》)。

于是,秦始皇下令准备捕杀大鱼的用具,他自己还亲自操作连弩,准备射杀大鱼(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一路北上,也没有见到大鱼。到了芝罘,看见了一条大鱼,秦始皇亲自射杀了这条大鱼。

第三,秦始皇公开责难徐福。

秦始皇在坑术士事件中对徐福之事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秦始皇在决定处死诸生之时,表达了对徐福的不满。但是,在秦始皇处死的诸生之中并没有徐福。

徐福的下场如何,《史记·秦始皇本纪》没有记载。但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和此不同,《淮南衡山列传》说,徐福没有找到仙药,回来向秦始皇报告,自己见到海神了。海神问他: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者吗?他回答:是的。海神又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徐福说:我想求延年益寿的仙药。海神说:你们秦王的礼物菲薄,仙药只能看不能拿走。徐福随同海神到了蓬莱山,看到用灵芝修成的宫殿,光艳照天。徐福问海神:需要带什么礼物献给您?海神说:献上良家的男童和女童及懂得各种技艺的百工,就可以得到仙药了。秦始皇非常高兴,立即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还准备了五谷的种子,再派徐福入海。途中,徐福找到一片辽阔肥沃的土地,便带领众人留在那里,自立为王,不再回朝(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虽不同,但两篇传记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秦始皇至死都不忘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徐福二次出海,一去不归。有关徐福二次出海到了哪里,成为中外交通史上的一大疑团。其中,有三大问题最为关键:一是徐福为何二次出海;二是徐福从哪里出海;三是徐福最终到了哪里。

关于徐福为何出海,有“寻求仙药”说,也有“躲避秦难”说。其中,“避难”说是一新说。该说认为,徐福是有识之士,他是躲避海外消极反暴政的代表。他对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对现实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表面上热衷于求仙,实际上是在寻找一个躲避秦始皇暴政的世外桃源。徐福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不死之药,也不可能长期靠欺骗秦始皇来生存,一旦被其发现,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利用秦始皇渴望求仙的心理,精心策划了这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徐福的精心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二是物资。徐福精心挑选的是三千童男童女,是未来繁衍人口所必需的,而且也符合寻找仙药的要求,不至于引起秦始皇的怀疑。徐福更是精心策划物资准备,他要的是船队、百工、谷种,这样既能渡海,又能落地生存。


唐人汪遵有一首《东海》诗: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

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

该诗前两句写徐福入海求仙,一去不返。后两句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时人避难至桃花源的典故,暗指徐福也是避秦难之人。其中“武陵”是后人认为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全诗表达的即是徐福因避秦难而入海的主题。

徐福是从哪里出海的呢?

如今,北到秦皇岛,南至连云港等地,都有关于徐福出海的传说。对此,历史学家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即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徐福就率船队出海,因为始终找不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徐福就尝试在不同地方下海,这也是沿海许多地方都有徐福传说的原因。

徐福最终到了哪里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其中,“到达日本”说成为一大热点。此说认为日本人都是徐福的后裔。日本人有两种,一种是土生土长的原居民,一种是徐福带过去的人。据记载,日本现在有些地方还有徐福庙,所以有些人就认为徐福后来抵达了日本。

关于徐福的研究很多,而有关徐福的话题不是我们讲解秦始皇的重点,在这里点到为止。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但是徐福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骗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而且让他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受骗。可以说,在这场骗局中,徐福是最大的赢家,他不但成为了一代航海家,他的东渡也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而秦始皇却望眼欲穿地等待徐福直到去世。那么秦始皇难道不知道人生必死吗?他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呢?

很显然,他知道。理由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大建陵墓。秦始皇从继位之始即开始大规模营造陵寝,动用劳力最多时达七十万之巨。如果不知道自己必死,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建造陵墓?

第二,废除谥法。如果知道自己可以万寿无疆,绝对不必废除谥法了,因为不死之帝何言谥法?谥法是对前世君王的评议,不死即不必评议。

第三,强词解释。听到“今年祖龙死”的预言,秦始皇对“祖龙”一词做了新的解释:“祖龙者,人之先也。”即说“祖龙”是人的先人。如果深知自己不死,何必力避死亡。

第四,大求仙药。秦始皇大求仙药、力求长生在中国皇帝中是出了名的。如果知道不死,绝对不必如此求仙。

第五,先人下世。自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个个去世,才有了自己的即位。如果君王可以不死,哪里有自己的君位。

可见,不可一世、为所欲为的秦始皇也深深懂得死亡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世界上穷人与富人从来就没有过公平,只有死亡对他们是公平的。既然秦始皇知道有生必有死,那么他在死亡面前还能表现得非常洒脱吗?


秦始皇大规模寻仙求药之时,并没有放弃骊山陵墓的修建。他十三岁登基后不久,骊山陵墓即开始修建,直至其死后才基本告成。秦陵的豪奢极其惊人。秦始皇醉心于服药成仙,但是,他也预留了自己的归宿。在生死之间,他摇摆不定,不知所往。人生注定是短暂的,求仙长生是不可能的。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死而无憾,而不是追求长生。

秦始皇千方百计地寻求长生,这成了他当皇帝之后一个不懈的追求。当然,秦始皇尚未糊涂到只求长生不问国事的程度,他在追求长生之时还在治理着这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在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之时,有两件事让他留下了永远的历史骂名。那么,这两件事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件事让他留下了永世的骂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