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永不言老的武后
大唐当然是君主集权制的国家,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朝堂便是皇帝一个人的一言堂,尤其是当如今的顶顶上头的三位基本上是一个铁三角的情况下。而除了那三位之外,政事堂的宰相们拥有极高的权力,他们掌握了出旨、封驳和执行的大权,直接面对其下无数各司其职的官员。
虽然长孙无忌的死、李义府的流放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宰相的话语权,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宰相在面圣的时候可以安然入坐,而不用费力地站着;群臣在朝会的时候可以耿着脖子各抒己见,而不用诚惶诚恐跪在地上;只要你识字的话,下至庶民皆可上书言事。
这是一个繁荣的年代,只不过繁荣背后总有佝偻的身影,总有挥之不去的危机,这是每一个繁荣的时代决不会缺少的弊病。
府兵制的败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从上至下的上书言事中,提出这一点的不在少数,这其中就有老事重提的刘仁轨。他人不在洛阳心却在洛阳,一份长篇大论的奏疏直接飞入了东宫李贤的案头。李贤虽然对老刘头的执拗始终有些发怵,但人家的建言是另外一回事。
早在昔日还在百济的时候,刘仁轨就曾经提出过府兵制和临时募兵制的弊病。正所谓贞观永徽年间,这但凡战死者,都有敕使吊祭,追赠官职。将亡者官爵再荫及其子弟,而自显庆五年之后,征役身死,官府再不过问。不但如此,外出打仗地府兵就连衣物都不齐备,功勋更是几乎从来落不着。
就拿上次最后一次东征高句丽来说,要不是李贤突发奇想跑过去溜达了一圈,只怕更有无数军士的功劳就被硬生生昧下了。
老刘头的意思非常明确——募兵,再不募兵。大唐以后便无兵可用。打仗就得用职业化部队,这样才不至于让农田缺耕。百姓流离。而且若是训练得好,一支二十岁的职业化部队少说可以用二十年,而且可以免去征发之苦,这一路上更不会对州县造成麻烦。
“知我者,老刘头也!”
李贤万分感慨地弹了弹那信笺,心中颇有感触。这老刘头人老心不老,正可谓老而弥坚。在这种问题上可谓一针见血。一句大唐无兵可用,这换成别人谁敢这么说,不怕掉脑袋么?一个国家没有精兵强将确实不行,想想大隋昔日两次东征失败,丢掉精壮府兵无数,于是乎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最终竟这么硬生生覆灭了。
随手把老刘头的大好文章递给旁边的李敬业,然后笑嘻嘻地揪了揪自己的胡子——这个上官仪的招牌动作,如今已经被他学过来了。
“敬业,把老刘头的这个明发下去大家传阅。嘿嘿。他这尊大神往下头一压,大家都得好好掂量一下,省得浪费我地唾沫星子。对了,别忘了给五哥送过去一份。想当初我压着硬是不让他退休,看来还真是正确的选择。”
面对得意洋洋地李贤,李敬业简直是无语,出了东宫正好遇到联袂前来的上官仪和郝处俊,他顺便就把这件事提了提。结果那两位齐齐露出了郑重其事的表情。彼此交头接耳了一阵,竟是二话没说就原路返回,让他怎么都摸不着头脑。
面对求言令这个既成事实,武后很有些恼火,只不过看看人家都是慷慨激昂地讨论大事。似乎没什么人再揪着太上皇后就应该退居深宫颐养天年。她这才勉强认可了儿子的“胡闹”。当然,她心里不是没有疙瘩的。
不懂军事不意味着武后就不想插手军队。否则,她亦不会对程务挺如此看重。历来打天下都是靠的军队武将,虽说如今乃是承平年间,但若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把持军权继而发动兵变,那种后果足以让她脊背发凉。所以,她地一只眼睛,始终狠狠盯着大唐那些名将们。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是李贤被召来了之后,武后当头第一句话。对于老妈的浓厚警惕心理,李贤当然能够理解,少不得分析了一下其中的情况,然后上升到民众国家的高度进行阐述,随即又点穿,这样一件利民惠民的事,会有无数人感戴朝廷的恩德。
武后对于民心归己这句话还是听得进去的,然而,她亦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人:“不是我疑心如今这些将领,他们自然是可靠的,但谁能保证之后的接任者也能个个矢志忠诚?当初太宗皇帝和承乾乃是父子,尚有谋逆之心,何况别人?”
这就说得很入骨三分了,同时也是李贤最操心地问题。他当然不能说什么大唐外出打仗的将领家眷全都在本土,算是留了人质——这心狠手辣的主儿谁会在乎什么家眷?他也不能说,可以外派内侍作为监军进行制约,无数事实证明,军队里头决不能有两个声音。他更不能说什么换兵不换将,让军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这也就是宋朝发明的愚蠢法子。
“母后所担心的事不是没有道理,但这是哪一朝哪一代都没法避免的事。要说这隋朝何尝不是府兵,结果还不是内乱?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兵制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就比如现在,有母后在,谁会想着谋逆?”
他小小捧了武后一把,心想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真地千秋万代存续下去,他也没那个能力为子孙后代考虑周全了。在这种年代推行民主?呸,除非他是疯子还差不多。既然是专制,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备一个英明神武的继承人,但即便如此前途也只不过是未必可知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他操心现在就好,操心将来有用么?
“就你会说话!”武后没好气地白了一眼,又在心里盘算了起来。她虽然不怎么直接插手军事,但还是听说,如今上番的军士似乎有所不足,再这么下去确实不行。只不过,对于刘仁轨地建议,她本能地有一种异样地排斥,可再想想事情本就是李贤挑起来的,不如有功劳归儿子,有麻烦就让刘仁轨背,她地心情顿时又愉快了起来。
虽然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武后看上去仍是一如当年,岁月仿佛没有在她脸上身上留下任何的痕迹。原本微微有些发福的身子由于前些日子的中暑,如今又清减了几分,看上去精神头还好,那眼神若是盯着你看,准能把你看得发毛。
这就是永不言老的大唐天后。
如果下决心夺权,如今的李贤至少有六分的信心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成功。他这个储君看上去不管事,但方方面面的人基本上都周顾到了,尤其是掌握禁宫戍卫大权的羽林军更是如此,只挂着一个名头的李显根本就没法掌握大权。毕竟,地方性的政变能够掀起声势,但远远不及中枢的政变简单有效。
甚至可以说,如果李贤愿意背骂名,学他的便宜祖父太宗皇帝发动一次斩首行动,那今后他就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愁什么掣肘了。
然而,他情愿对着那双时而温柔时而怒瞪时而犀利的眼神。莫明其妙成了武后的儿子,倘若说最初他不过是为了能过上安生日子,能够太太平平活下去,那么经过了这二十多年,彼此之间倘若说没有感情,那绝对是自欺欺人。世上没有人是天生的冷冽心肠,权力固然会泯灭人心,但那也是人心首先已经有了提防,已经受到了污染,方才会落得最糟糕的下场。
见武后忽然发呆不说话,李贤不禁轻轻咳嗽了一声,见仍然没动静,他不禁疑惑了。这老妈不会是胡思乱想到天涯海角去了吧?没奈何的他只得上前轻轻拽了拽武后的袖子,这才成功把正陷入得意之中的武后拉了回来。
“就依你,在朝中好好议一议,且把各方面都想周全了再说。只有一点,番兵和番将不同,番将只是一个,番兵却有无数,没法保得个个忠心。就算募兵,首选关中,其次山东,你明白吗?”
老妈给出了章程,李贤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彻底放下,毫不犹豫地连连点头。闲话了几句,他正兴冲冲地准备回去安排一应事宜,这才一转身却被人冷不丁拎住了耳朵。对于这种已经好几年不曾有的嗔怒举动,他忍不住呆了一呆,着实想不通武后此举的意义。
“上次戴至德的帐,我就不和你算了。这次的事情是你负责,若是你再敢甩出事情就抽身而退,那休想轻易蒙混过关。还有,你父皇说了,末儿的大名就叫李夙,正好和晨儿夕儿的名字一个意思。而贺兰的酉儿,大名就叫李攸。若是你没什么其他要说的,我便吩咐人去收进宗谱。对了,你如今一共是四个女儿两个儿子,什么时候再抱几个孙子来让我们瞧瞧?”
面对这种极端高难度问题,李贤顿时傻了眼。生男生女乃是天注定,他哪能打包票接下来就一定生儿子?再说了,貌似他家里头的娇妻们,最近似乎都没有动静。
虽然长孙无忌的死、李义府的流放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宰相的话语权,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宰相在面圣的时候可以安然入坐,而不用费力地站着;群臣在朝会的时候可以耿着脖子各抒己见,而不用诚惶诚恐跪在地上;只要你识字的话,下至庶民皆可上书言事。
这是一个繁荣的年代,只不过繁荣背后总有佝偻的身影,总有挥之不去的危机,这是每一个繁荣的时代决不会缺少的弊病。
府兵制的败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从上至下的上书言事中,提出这一点的不在少数,这其中就有老事重提的刘仁轨。他人不在洛阳心却在洛阳,一份长篇大论的奏疏直接飞入了东宫李贤的案头。李贤虽然对老刘头的执拗始终有些发怵,但人家的建言是另外一回事。
早在昔日还在百济的时候,刘仁轨就曾经提出过府兵制和临时募兵制的弊病。正所谓贞观永徽年间,这但凡战死者,都有敕使吊祭,追赠官职。将亡者官爵再荫及其子弟,而自显庆五年之后,征役身死,官府再不过问。不但如此,外出打仗地府兵就连衣物都不齐备,功勋更是几乎从来落不着。
就拿上次最后一次东征高句丽来说,要不是李贤突发奇想跑过去溜达了一圈,只怕更有无数军士的功劳就被硬生生昧下了。
老刘头的意思非常明确——募兵,再不募兵。大唐以后便无兵可用。打仗就得用职业化部队,这样才不至于让农田缺耕。百姓流离。而且若是训练得好,一支二十岁的职业化部队少说可以用二十年,而且可以免去征发之苦,这一路上更不会对州县造成麻烦。
“知我者,老刘头也!”
李贤万分感慨地弹了弹那信笺,心中颇有感触。这老刘头人老心不老,正可谓老而弥坚。在这种问题上可谓一针见血。一句大唐无兵可用,这换成别人谁敢这么说,不怕掉脑袋么?一个国家没有精兵强将确实不行,想想大隋昔日两次东征失败,丢掉精壮府兵无数,于是乎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最终竟这么硬生生覆灭了。
随手把老刘头的大好文章递给旁边的李敬业,然后笑嘻嘻地揪了揪自己的胡子——这个上官仪的招牌动作,如今已经被他学过来了。
“敬业,把老刘头的这个明发下去大家传阅。嘿嘿。他这尊大神往下头一压,大家都得好好掂量一下,省得浪费我地唾沫星子。对了,别忘了给五哥送过去一份。想当初我压着硬是不让他退休,看来还真是正确的选择。”
面对得意洋洋地李贤,李敬业简直是无语,出了东宫正好遇到联袂前来的上官仪和郝处俊,他顺便就把这件事提了提。结果那两位齐齐露出了郑重其事的表情。彼此交头接耳了一阵,竟是二话没说就原路返回,让他怎么都摸不着头脑。
面对求言令这个既成事实,武后很有些恼火,只不过看看人家都是慷慨激昂地讨论大事。似乎没什么人再揪着太上皇后就应该退居深宫颐养天年。她这才勉强认可了儿子的“胡闹”。当然,她心里不是没有疙瘩的。
不懂军事不意味着武后就不想插手军队。否则,她亦不会对程务挺如此看重。历来打天下都是靠的军队武将,虽说如今乃是承平年间,但若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把持军权继而发动兵变,那种后果足以让她脊背发凉。所以,她地一只眼睛,始终狠狠盯着大唐那些名将们。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是李贤被召来了之后,武后当头第一句话。对于老妈的浓厚警惕心理,李贤当然能够理解,少不得分析了一下其中的情况,然后上升到民众国家的高度进行阐述,随即又点穿,这样一件利民惠民的事,会有无数人感戴朝廷的恩德。
武后对于民心归己这句话还是听得进去的,然而,她亦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人:“不是我疑心如今这些将领,他们自然是可靠的,但谁能保证之后的接任者也能个个矢志忠诚?当初太宗皇帝和承乾乃是父子,尚有谋逆之心,何况别人?”
这就说得很入骨三分了,同时也是李贤最操心地问题。他当然不能说什么大唐外出打仗的将领家眷全都在本土,算是留了人质——这心狠手辣的主儿谁会在乎什么家眷?他也不能说,可以外派内侍作为监军进行制约,无数事实证明,军队里头决不能有两个声音。他更不能说什么换兵不换将,让军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这也就是宋朝发明的愚蠢法子。
“母后所担心的事不是没有道理,但这是哪一朝哪一代都没法避免的事。要说这隋朝何尝不是府兵,结果还不是内乱?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兵制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就比如现在,有母后在,谁会想着谋逆?”
他小小捧了武后一把,心想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真地千秋万代存续下去,他也没那个能力为子孙后代考虑周全了。在这种年代推行民主?呸,除非他是疯子还差不多。既然是专制,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备一个英明神武的继承人,但即便如此前途也只不过是未必可知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他操心现在就好,操心将来有用么?
“就你会说话!”武后没好气地白了一眼,又在心里盘算了起来。她虽然不怎么直接插手军事,但还是听说,如今上番的军士似乎有所不足,再这么下去确实不行。只不过,对于刘仁轨地建议,她本能地有一种异样地排斥,可再想想事情本就是李贤挑起来的,不如有功劳归儿子,有麻烦就让刘仁轨背,她地心情顿时又愉快了起来。
虽然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武后看上去仍是一如当年,岁月仿佛没有在她脸上身上留下任何的痕迹。原本微微有些发福的身子由于前些日子的中暑,如今又清减了几分,看上去精神头还好,那眼神若是盯着你看,准能把你看得发毛。
这就是永不言老的大唐天后。
如果下决心夺权,如今的李贤至少有六分的信心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成功。他这个储君看上去不管事,但方方面面的人基本上都周顾到了,尤其是掌握禁宫戍卫大权的羽林军更是如此,只挂着一个名头的李显根本就没法掌握大权。毕竟,地方性的政变能够掀起声势,但远远不及中枢的政变简单有效。
甚至可以说,如果李贤愿意背骂名,学他的便宜祖父太宗皇帝发动一次斩首行动,那今后他就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愁什么掣肘了。
然而,他情愿对着那双时而温柔时而怒瞪时而犀利的眼神。莫明其妙成了武后的儿子,倘若说最初他不过是为了能过上安生日子,能够太太平平活下去,那么经过了这二十多年,彼此之间倘若说没有感情,那绝对是自欺欺人。世上没有人是天生的冷冽心肠,权力固然会泯灭人心,但那也是人心首先已经有了提防,已经受到了污染,方才会落得最糟糕的下场。
见武后忽然发呆不说话,李贤不禁轻轻咳嗽了一声,见仍然没动静,他不禁疑惑了。这老妈不会是胡思乱想到天涯海角去了吧?没奈何的他只得上前轻轻拽了拽武后的袖子,这才成功把正陷入得意之中的武后拉了回来。
“就依你,在朝中好好议一议,且把各方面都想周全了再说。只有一点,番兵和番将不同,番将只是一个,番兵却有无数,没法保得个个忠心。就算募兵,首选关中,其次山东,你明白吗?”
老妈给出了章程,李贤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彻底放下,毫不犹豫地连连点头。闲话了几句,他正兴冲冲地准备回去安排一应事宜,这才一转身却被人冷不丁拎住了耳朵。对于这种已经好几年不曾有的嗔怒举动,他忍不住呆了一呆,着实想不通武后此举的意义。
“上次戴至德的帐,我就不和你算了。这次的事情是你负责,若是你再敢甩出事情就抽身而退,那休想轻易蒙混过关。还有,你父皇说了,末儿的大名就叫李夙,正好和晨儿夕儿的名字一个意思。而贺兰的酉儿,大名就叫李攸。若是你没什么其他要说的,我便吩咐人去收进宗谱。对了,你如今一共是四个女儿两个儿子,什么时候再抱几个孙子来让我们瞧瞧?”
面对这种极端高难度问题,李贤顿时傻了眼。生男生女乃是天注定,他哪能打包票接下来就一定生儿子?再说了,貌似他家里头的娇妻们,最近似乎都没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