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权在握 四、司马懿出仕

在这个阶段,曹操在狂占地盘的同时也狂揽人才。在各路割据势力中,曹操是人力资源战略的最大受益者,这一方面得益于他手里有天子这个得天独厚的招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最懂得人才的价值,能够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关心人才。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对求才若渴的曹操都抱以积极的回应,也有人不肯买他的账,司马氏“八达”中的老二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个。

司马懿在家里排行第二,比他兄长司马朗小了八岁,跟著名哲学家仲长统同年,比曹操小二十四岁,差了一代人都不止。

据《晋书宣帝纪》介绍,温县的司马氏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自楚汉相争时的名将司马仰开始,历经八世,到东汉安帝时这个家族出了个征西将军司马钧;司马钧有个儿子叫司马量,做过豫章郡太守;司马量有个儿子叫司马俊,做过颖川郡太守;司马俊即曹操老上司司马防的父亲,也是司马懿的爷爷。

董卓进洛阳的时候司马懿才十岁,他的哥哥司马朗十八岁,估计他那时已经有了几个弟弟,不过年龄更小,所以司马防才叮嘱司马朗让他带弟弟们回家乡躲难。到曹操迎天子来许县时司马懿十七岁,官渡之战时他二十一岁。

《晋书》说司马懿从小有奇志,聪明过人,有雄心大略,同时博闻强识,对儒学有很深造诣(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面对乱世,他常常心怀感叹,以天下为忧。

《晋书》由唐代名臣同时也是著名史学家的房玄龄主编,这部书以司马氏为写作主体,中间有不少对司马氏的歌颂和吹捧,对于上述描写司马懿的话,不能说其全无,但也不能信其全有。

司马懿早年确有雄才大略,这在杨俊和崔琰等人对他的评价里可以看出来,但忧国忧民的部分,明显是为了塑造被晋朝尊为宣帝的司马懿的光辉形象而虚构和夸大了。

上面提过,善于识人的杨俊早年见过司马懿,这时候司马朗已经出来工作且小有名气,而司马懿还无人知晓,杨俊对司马懿评价很高,认为远远超过乃兄。崔琰跟司马朗关系很好,他也有相同看法,他曾对司马朗说:“你兄弟聪明、智慧,处事允当,并且刚断有谋,你是比不了的(非子所及也)。”

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的家乡河内郡已经成为“曹统区”,二十二岁的司马懿参加了工作,被推举为郡政府驻京办主任的随从(上计掾),大约相当于一个科长吧,因而每年都要去首都许县出差。这个时候曹操正四处网罗人才,他听说司马懿有点小名气,于是派人召见他,想让他到司空府任职。

由地方抽调到中央,而且工作在曹操的身边,前途自然不可限量,这是别人打着灯笼也不好找的美事,但却被司马科长拒绝了。

这件事还是记录在《晋书》里,据称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的理由是看到汉朝国运衰微,自己不肯屈事曹操(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这个理由很含糊,似乎是想说司马懿看到汉室不振,大权在曹操手中掌握,因而心中不平。但这种想法未必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即便如荀、孔融那样内心里十分忠诚于汉室的人,此刻不也在许县为官吗?

在成书更接近那个时代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里,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三国志荀传》里,列举了荀向曹操推荐的人才名单,其中就有司马懿的名字,说明司马懿是经过荀推荐出仕的。

但《晋书》坚持司马懿“拒曹”这个情节,为了让大家相信,它还编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司马懿以自己患风痹生活不能自理为由拒绝了曹操的征辟。曹操有点怀疑,认为这小子可能有诈,就派人夜里到司马懿家看看,结果发现司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就信以为真,不再强迫他应征了。

讲完这个故事,《晋书》还怕有人不相信,于是又讲了一个:司马懿前面骗过了曹操的密探,但从此也就得装下去了。有一天,他们家在院子里晒书,突然来了暴雨,司马懿一着急,忘了自己在装病人,起身跑过去收书,这件事恰巧被家里的一个婢女看到了。司马懿的老婆叫张春华,她很厉害,不仅亲手把这个婢女杀了灭口,并且“亲自执爨”。“爨”的意思是烧火做饭,表面看来似乎是说婢女被杀之后,家里没人做饭,张春华亲自做饭。

但这有什么好写的呢?司马懿那时候是个二十多岁没有工作的小青年,在外人眼里还是个重病在身不能动的残疾人,老婆下厨房做个饭也值得写进史书里吗?仔细看看,这几个字里恐怕隐藏着令人恐怖的事情。

“爨”的意思还有烧和煮,张春华把人杀了,怎么藏尸灭迹呢?干脆把人弄到锅里煮了,她亲自烧火。

这种事别的女人未必能干出来,但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绝对可以。她也是河内郡人,父亲是个县令,母亲姓山,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姑奶。张春华最大的贡献是生下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她伴随司马懿一生,帮了司马懿不少忙,但也绝对是一个悍妇,把司马懿治得服服帖帖。

司马懿后来宠幸一个姓柏的小老婆,弄得张春华想见他一面都很难,张春华于是使出杀手锏:绝食。

张春华想自杀司马懿倒不怕,关键是张春华发动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一块绝食,司马懿害怕了,赶紧赔礼道歉。司马懿对人说:“这个老太婆死了不要紧,关键是毁了我的好儿子啊(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司马懿的这一番做派确实显眼,为了不出来做曹操的官,不惜装病杀人,看来意志是够坚定的。如果以后汉室复兴了,追记谁曾经跟奸臣曹操做过坚决斗争,这些无疑会成为他的光辉业绩。

可惜,这些故事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

一个二十二岁的郡政府上计吏的随员,即使出身名门且有点小名气,至于让曹操花这么大的心思非把他弄出来工作不可吗?司马懿与众不同且坚定无比的政治信念又来自于哪里呢?他的行为缺少说服力。

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弟弟司马孚都在曹营做事,且事业一帆风顺,他却特立独行,非要耍点酷,让人有些不解。

而且司马懿并没有酷到底,他还是出来做事了。据《晋书》说,曹操当了丞相后,征他到丞相府来当文教处处长(文学掾)。这一次曹操不客气了,命令说:“再要得瑟,就抓起来(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害怕了,乖乖出来就职。

这个故事也仅见于《晋书》,是为司马懿最终出仕圆场的。但这样一来更加说不过去了,当初不出来,现在一吓唬就出来了,这不是承认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欺骗领导吗?司马懿难道现在不害怕了?

司马懿到了曹操身边后,工作干得挺出色,一来他确实有些本事,工作也努力,二来他迅速给自己找了个好靠山,即后来当了太子的曹丕。

司马懿被人称为“太子四友”之一,这再次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他不是死读书、认死理的人,不会只拉车不看路,先前关于汉室衰微、不肯屈事曹氏的话都是假的。

假设《晋书》里的记载是真实的,那就是司马懿在做秀,通过“拒曹”抬高身价,增加知名度,目的是更好地“事曹”,他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但更为可能的是,《晋书》里关于司马懿“拒曹”以及为了让这件事看起来更加真实而讲的那些故事都是编出来的,目的是塑造司马懿“反曹”的形象,以解释最后取代了曹魏的晋朝的合理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