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权在握 二、人才鼎盛

曹操用对了两个人,使河东郡以及并州从此不再让他操心。这让曹操更加觉得抢人才比抢地盘更重要,他要梁习多向他推荐并州的人才,梁习先后向曹操推荐了常林、王象、杨俊、王凌、仲长统、荀纬等人。

这些人里只有王凌是正宗的并州人,其他人都是避难到并州的,其中常林、杨俊、王象、荀纬是河内郡人,仲长统是山阳郡人,曹操全部任命他们为县长,这些人后来干得都不错。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跟司马懿一个县。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很好学,一边耕田,一边坚持研习经学(带经耕),虽然是个乡间农民,却处处以士人的风范要求自己,与妻子相敬如宾。

河内郡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时,常林的叔父因为发表了一些对时局不满的话被王匡抓了起来,族人们都很害怕,不敢相救。当时本县在外面做大官的人里有一个叫胡母彪的,常林跑去见他,说服他出面将叔父救出。常林看到河内郡没法待下去,就跑去依附河间郡太守陈延壁。军阀张杨贪慕河间郡的财物,派兵前来攻打。常林辅佐陈延壁拒敌,坚守六十多天,令张杨无计可施,常林由此出名。高干想请他帮忙,给了一个骑都尉的官职,但常林不答应。

梁习听说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南和县长。常林工作很出色,后来升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

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他是被曹操杀掉的名士边让的学生。杨俊跟司马朗、司马懿兄弟俩同郡,在司马懿十六七岁时杨俊就认识他们,当时司马朗已经有点名声,而司马懿还默默无闻,杨俊认为司马懿将来更不得了,成就将超过司马朗。杨俊识人赏才的眼光还不止此一例。本郡人王象从小是个孤儿,给人当奴仆,地位低下,但他发愤刻苦,一边放羊一边坚持自学。杨俊看出他是个人才,就把王象赎出来,接到自己家里,还帮他娶妻成家,王象后来果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本郡的审固、陈留郡的卫恂都是当兵的出身,被杨俊发现后给予资助扶持,后来审固成为郡太守,卫恂成为御史。

曹操任命杨俊担任曲梁县长,后来杨俊还担任过南阳郡太守等职。

荀纬字公高,以后跟杨修、丁仪等人来往密切,死于曹丕执政后的第四年。他是河内郡人,跟荀、荀攸不是一个家族。

上面这些从并州出来的人里有两个很特殊,一个是王凌,一个是仲长统。王凌是前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杀时也在长安,当时他年龄很小,为了逃命,他和哥哥王晨居然从高大的长安城墙上翻了出来。在曹魏后期,司马懿专权,王凌是少数几个手握重兵又心系曹氏的旧臣之一,后来他发动兵变反抗司马懿,失败后自杀。

仲长统字公理,此时约二十六七岁,豫州刺史部山阳郡人,是个大哲学家、政论家。他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从二十岁开始,游学于北方各州郡。他性情倜傥,不拘小节,时人称为“狂生”。

在游学期间,他结识了高干,高干很厚待他,并且向他请教时事。仲长统以敢于直言著称,在这方面恐怕跟祢衡有一拼。他不怎么看得上高干,就对他说:“你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在这些方面应当深以为戒。”话说得这么直白,搁谁都不会爱听,好在高干修养还行,只是不再理他。

高干死后,仲长统滞留于并州。荀知道他是个大才,推荐他到许县朝廷工作,担任尚书郎,后来还曾被曹操调到身边担任军事参谋。仲长统不喜欢刻板的生活,他与曹操同年而死,他生前参与曹操军事、政治事务方面的记载很少,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了,整天都在思考政治和哲学,著有《昌言》一书,浓缩了他思想的精华,是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里程碑式著作。

在《昌言》中,仲长统发挥了他始终如一的直言风格,对社会政治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批判,矛头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各个方面,从外戚和宦官专权,到贪欲昏聩的天子,他都大胆予以抨击。

按说仲长统这样的言行和脾气简直就是祢衡第二,但他却活得挺滋润。原因可能是他比祢衡更有真才实学,不仅有一定名气还有一定的人缘,荀等人对他颇为赏识。同时,曹操杀了边让以后引起了连锁的副作用,对于边让这种类型的名士,曹操可能认为他们也就耍耍嘴皮子而已,对他们舞刀弄枪反而成全了他们名垂青史的理想,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一点也许更为重要,在仲长统的政治主张里,对现行的三公制很有意见,认为应当恢复汉初的丞相制,理由是“由一个人集权才能更好地发挥权力的效力,多人共同执政容易互相依赖;集权反而容易和谐,相互依赖则容易出问题(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这恰好与曹操眼下的政治主张不谋而合。

在平定河东郡以及并州的战事中,除了钟繇、杜畿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还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贾逵,一个是张既。

贾逵前面已有提及,官渡之战前后,钟繇坐镇关中,贾逵当时是绛邑县长。袁尚派袁氏任命的河东郡太守郭援南下,在高干和南匈奴单于的配合下从曹军的左路出击,势头很猛,所过之县均被攻占,到绛邑县时却被贾逵挡住。

但终究实力悬殊,贾逵后来被俘,他大义凛然,斥责郭援,郭援想杀他,但全县官民听到消息后一起站在城上喊:“要杀我们的贤君,我们愿意一同死(杀我贤君,宁俱死耳)!”郭援怕生变故,没敢杀贾逵,而是把他关了起来,后来把他放了。

据《三国志贾逵传》说,高干反叛的时候,弘农郡张琰起兵响应,这个时候贾逵正好在张琰那里,贾逵听说张琰叛乱,仍不动声色,帮张琰谋划,取得张琰的信任。后来贾逵以城池不够坚固为由建议张琰修城,然后伺机掌握兵权与张琰相拒,曹操大军赶到,将张琰杀了。

据《魏略》说,贾逵当初被囚禁于壶关,关在一个土窖中,上面用车轮盖住窖口,有人把守。有个姓祝的看守深感贾逵的节义,夜里把他偷偷放走了。

据《孙资别传》说,贾逵在河东郡时有个朋友叫孙资,在郡政府担任驻京办主任(计吏)。孙资经常到许县出差,他向曹操推荐了贾逵,于是曹操任命贾逵担任渑池县令。

贾逵后来成为曹魏的重臣,多次临危受命,成为重要的军事将领。曹丕称帝时他与曹休共同主持与孙吴的战事。贾逵一生忠于曹魏,死前病中还对人说:“我受国厚恩,只是恨不能斩孙权到地下以见先帝呀。”

张既前面也提到过,他当新丰县令的时候,钟繇派他劝说马腾,为韩遂、马腾陈说祸福,使他们二人遣子入朝,为打败郭援等人的联合进攻立下了功劳。

高干反叛后,张晟、卫固、张琰等人响应,占领了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弘农郡、河东郡很多地方,曹操任命张既以议郎的身份协助钟繇处理军务(参繇军事)。张既凭借他与韩遂、马腾的关系,说服他们出兵协助攻打张晟、卫固等人。

后来张既担任了京兆尹,作为关中地区的主要行政长官,他积极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为曹军历次用兵汉中做好后勤支援。魏国初建时,在西北地区新设了雍州,他是第一任刺史,后改任凉州刺史,一直任职于曹魏西部地区,很有政绩。

这一时期也是曹操人才大丰收的时期,进入曹操阵营的人才除了上面这几位,还有之前提到过的崔琰、崔林、牵招、陈琳、辛毗、高柔、王修、李孚、杜畿、梁习等,除此之外,较有名气的还有王思、薛悌、嘉、司马朗、刘放、孙资等人。

在《魏略》一书里,把王思、薛悌、嘉都列入《苛吏传》中。他们三人出身都很低微,后来做的官也差不多,王思开始与梁习都在司空府人事部门供职,后来都被提拔为刺史,又做到九卿。

薛悌是在兖州时期就跟随曹操的旧部,张邈叛乱时协助程昱守鄄城三地,受到曹操重用,后来担任过郡太守,他最出名的一个经历是,作为护军与张辽、乐进、李典等人守合肥。嘉情况不详,既然列入《苛吏传》,应该做过郡太守或刺史。

司马朗字伯达,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温县人,曹操的老上司、前河南尹司马防之子。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个个都很出色,时人称为“八达”,意思是司马家的八个“达人”。

“达人”一词现在很时髦,它最早见于《左传》:“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孔颖达注释“达人”的意思为“智能通达之人”,除了这个意思外,“达人”在古代还有“显贵的人”、“豁达豪放的人”等意思,反正都是褒义词。

不过现在说的“达人”,据说是从日文和韩文演变而来,指的是经过长年锻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从而在某个领域里顶尖的人,是某方面、某领域里最牛、最猛的人。

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的时候,司马防担任天子身边负责办理文件的机要秘书(治书御史),有感于天下即将大乱,他让长子司马朗带上家眷回温县老家。司马朗不负父亲嘱托,带着家人辗转回到了温县,召集宗族,替父亲教导诸弟。

建安七年(202年),司马朗的家乡河内郡已成为“曹统区”,这一年他三十二岁。《三国志司马朗传》说他二十二岁,但又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时四十七岁,所以二十二岁应为三十二岁之误。

曹操感念于老领导当年的关照,于是征辟司马朗到司空府工作,后来又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堂阳县长、元城县令,曹操担任丞相后,调他到丞相府担任办公室主任(丞相主簿)。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中,还有两个人对曹魏政权影响深远,即刘放和孙资,他们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加入曹操阵营里的。

刘放字子弃,冀州刺史部涿郡人,是刘氏宗亲,广阳顺王的后代,举过孝廉。天下大乱后,幽州刺史部渔阳郡的王松据地称雄,刘放去依附他。曹操平定冀州后,刘放劝王松归顺曹操,王松接受,让刘放以自己的名义给曹操写了封信,这件事让曹操很高兴,而这封信因为文采飞扬更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

南皮之战期间,王松率雍奴、泉州、安次等县归附曹操。曹操听说刘放有劝王松归附之功,而且王松那封信又是他代笔的,于是对刘放刮目相看,招入司空府从事秘书方面的工作(历主簿记室),后来又下派到阳等地当县令。

孙资字彦龙,并州刺史部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平遥)人,小时候就很聪慧,三岁时失去双亲,由兄嫂抚养。王允也是太原郡人,对他很欣赏。曹操担任司空后,曾经征辟他,但由于孙资的个人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孙资也是贾逵的好朋友,贾逵后来劝孙资出来做事,曹操任命他为县令。曹操担任丞相后,调孙资担任丞相府军事参谋(参丞相军事)。

一般总会把刘放和孙资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一项特长:做秘书工作。曹操建立魏国后,选他俩为机要秘书(秘书郎),曹丕继位后改秘书为中书,权力很大,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成为机要部门的主管,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曹魏的江山甚至一度被他们二人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