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日俄战争 狗咬狗,狼围观

沙皇俄国,现在的名字叫俄罗斯,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叫苏联,是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中国北方一个并不善良的邻居。看到过一则报道,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就能实现自给自足,不用说,那肯定是本章的主角俄罗斯。单单一个贝加尔湖就蕴藏着超过世界1/5的淡水。19世纪末期,沙皇俄国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7%。要不是因为招呼不过来,以720万美元的价格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它的领土还要更大些。1904年的统计显示,当时俄国总人口为1.41亿人。

这就是沙皇俄国,绝对配得上“地大物博,人口不多”一词。

尽管拥有无垠的国土和丰饶的资源,但此公却是个地地道道的饕餮之徒,永远对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充满觊觎,几百年如一日地奉行着“只有索取,绝不付出”的铁原则。俄国尼古拉二世时代的名臣谢尔盖·维特曾经说过:“俄罗斯不需要外交,需要的只有武力。”对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具体数目,老酒查阅能找到的资料,发现有十多种版本,面积从200万平方公里到800万平方公里不等。

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最后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沙皇俄国为了打破孤立,利用德、法两国的矛盾开始加强与法国的关系。1895年又通过划定与阿富汗的边界线,暂时缓和了与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冲突。1897年,沙俄又与奥匈帝国达成维持巴尔干半岛现状的协定。这个时期对俄国来说,欧洲处于相对平静之中,不甘寂寞的北极熊立即把目光转向了远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逐渐衰落的中国已经沦落为列强掠夺的重点对象,俄国当然也不甘落后。北极熊的首要目标就是吞并中国的东北,在中国沿海寻觅梦寐以求的常年不冻港。尼古拉二世曾经公然声称:“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中国大陆上,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沙皇俄国扩大在远东影响的重要手段就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动脉,是19世纪90年代初期经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曾说,这条铁路修成后将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运去干什么呢?维特没说,但肯定不会是去旅游观光。

除了军事意义之外,这条铁路也将俄国的欧洲部分同中国、朝鲜、日本4亿6000万人口的巨大市场联系起来,经济意义也无比巨大。为了完全控制这条铁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俄国政府断然拒绝了来自本国和国外的任何投资,所有的费用都由俄国国库承担。在12年的预计工期内,每年计划投入3000万卢布的巨款,总预算3.5亿卢布。但仅仅在1891年到1901年的10年间,投入就达到14.6亿卢布。

当时的沙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深深被维特的“东进”理论吸引。为了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为了自己登基后的未来实现“东进”梦想,尼古拉决定亲自前往海参崴主持西伯利亚铁路的开工仪式,顺便考察远东的情况,为将来的扩张做准备。1890年11月,22岁的尼古拉率领3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前往远东的长途旅行。队伍中还包括他的好朋友希腊王子格奥尔基。他们先访问了埃及,然后乘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历经印度、锡兰、新加坡、爪哇、暹罗、中国。到中国后,俄国皇太子受到了大清的盛情款待。一行人先到广东,之后由邓世昌率“致远”号等军舰一路护送到江苏,随后又沿长江上溯,往内地游历。1891年4月23日,尼古拉完成了对中国的访问,前往日本长崎,这也是他东方之行的最后一站。

在尼古拉一行起程之前,日本政府就已经接到驻中国领事的电报通知。日本当时虽然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但仍不足与欧美列强抗衡,尤其对军事强国沙俄更是心存畏惧。大清的“定远”号和“镇远”号只有7000多吨,就把日本吓得半死,尼古拉乘坐的旗舰“十二使徒”号战列舰排水量更是达到了8500吨,那简直是要吓死人的。日、俄两国隔海相望,多年来关系一直紧张微妙,正愁无法改善。沙俄皇太子的来访简直是天赐良机,日本政府决定以最高规格接待尼古拉二世,希望借此契机改善两国的紧张关系。

日本政府特地派出20余名官员,专程到长崎迎候尼古拉一行。政府下令港内商船一律不准停泊,其余舰船高悬俄国国旗以示欢迎。为了确保尼古拉皇太子的安全,日本除了严密警戒之外,外务大臣青木周藏还与俄国公使约定:万一发生加害沙俄皇太子的行为,将按日本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加害皇室之罪”惩治,就是说,皇太子你就是我们的家里人。其规格不可谓不高也。

1891年4月27日,尼古拉一行到达长崎。从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起,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就引起了皇太子无尽的好奇心。那些衣着怪里怪气、足蹬木屐的日本人给尼古拉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5月11日,尼古拉从京都乘人力车来到大津城。大津城虽然不大,却是通往京都的交通咽喉,市场繁华,商贾云集。期间尼古拉一行来到街上购物,希腊王子格奥尔基出于好奇,买了一根当地制造的竹拐杖。正当尼古拉和格奥尔基乘人力车在狭窄的街道上观光时,尼古拉突然感到右耳上方连续挨了重重两击,一摸,一手鲜红。他惊恐地转过头去,看到一个日本警察正举着军刀向他挥舞。到底是年轻人,尼古拉的反应还算迅速,他用手捂住流血的伤口,边喊边跳下人力车,企图躲入人群中逃命。

刺客紧追不舍,并在一个胡同的拐角处截住了尼古拉。正当刺客准备再次挥刀砍杀之际,希腊王子格奥尔基及时赶到。不知道这个希腊王子是否修炼过中国武术,他用刚买的竹拐杖一杖把刺客打倒在地。随后赶来的日本警察迅速将刺客制服,尼古拉终于逃过一劫。随行医生赶紧给尼古拉包扎、止血。幸运的是,虽然挨了两刀,尼古拉并没有生命危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凶手竟然是负责尼古拉安全保卫的警察津田三藏,其行为属于典型的监守自盗。津田三藏是一名极端仇俄分子,他认为尼古拉来访,就是想打探日本的虚实,为将来进攻日本做准备。为了表明对日本皇室的忠心,津田三藏实施了刺杀沙俄皇储的疯狂行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津事件”。由于出事地点离日本著名的景点琵琶湖很近,因此又称“琵琶湖事件”。

“大津事件”传出之后,举世震惊,国际舆论纷纷指责日本“野蛮不开化”。明治天皇闻讯更是大惊失色,立即派出御医前往调理,后来又亲赴停泊在神户港的俄罗斯军舰上温言慰问尼古拉皇太子,表达不胜痛惜之意。日本外务省立即向俄国发表公开道歉声明,承诺按两国约定严惩凶手,为俄罗斯皇太子出气。

日本举国上下同感震撼,国民异常羞愧。在电报“寸字寸金”的情况下,全国各地向尼古拉皇太子以及远在圣彼得堡的沙皇发去的慰问道歉电报就超过了一万封。日本政府还下令国内各庙宇、教会为皇太子尽快痊愈祈祷。5月20日,为了平息俄国人的怒气,日本千叶县女子畠山勇子在京都府厅前留下道歉遗书后刺喉自尽,勇子因此被日本人誉为“烈女”。

行刺案发生后,日、俄两国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关系刹那间降到冰点。尼古拉的老爷子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扬言,日本如果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则不惜兵戎相见。一时间,远东空气骤然紧张,战云密布。

为挽救濒于破裂的日、俄关系,日本首相松方正义(在甲午战争后提出向大清要10亿两白银赔偿的那个大藏大臣)立即召开内阁紧急会议,会上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以“大逆”罪名处决津田三藏。没料到,这一决定竟然遭到日本最高法院的坚决反对。经最高法院的据理力争,最后按照普通杀人未遂罪判决津田三藏终生监禁。从此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司法已经具备了相对的独立性。

事件直接导致外交大臣青木周藏、内务大臣西乡从道、法务大臣山田显义引咎辞职。至于刺客津田三藏本人,则于同年9月29日病死狱中,死因是急性肺炎。至今仍有人认为津田很可能死于政府的谋杀。

事前态度强硬的俄国苦于国力日衰、战争准备不足等原因,最后只能吞下苦果。俄国托词皇太子尼古拉伤势不重、天皇亲自看望、政府多次诚恳道歉等,居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悻悻离开日本的尼古拉皇太子只能私下痛骂:“日本人真是一群不开化的东方猕猴!”

东方之行对尼古拉二世的一生影响巨大。回国后的尼古拉发誓要扭断日本人的脖子。三年之后,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尼古拉登上沙皇的宝座,史称尼古拉二世。脸上两条长达8厘米的伤疤似乎预示着尼古拉未来的不祥——作为末代沙皇最后遭布尔什维克灭门。后来的事实证明,尼古拉二世继位之后,日、俄关系就急转直下并最终引发战争。

1891年5月31日上午10时,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和宗教祈祷仪式在俄国远东重镇海参崴正式举行。头缠纱布的尼古拉皇太子为这条铁路打下了第一颗道钉,并亲手倒空了第一辆装满石渣的手推车。

西伯利亚大铁路总长928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铁路,没有之一。铁路纵贯欧亚大陆,欧洲的起点是莫斯科,途中穿过辽阔的松树林、跨过乌拉尔山脉,穿越西伯利亚冻土带最终抵达太平洋彼岸的海参崴。这条跨越了8个时区和16条欧亚河流的大动脉,被称为俄罗斯的“脊柱”。

西伯利亚铁路建筑施工时间长达13年。之前华工因为修建美国太平洋中央铁路出了名,俄国多次派人在中国的河南、山东及东北招募工人,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基本都是华人完成的。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远东包括日本和中国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时的沙俄一直觊觎朝鲜和中国的满洲地区。对于东方人而言,通过冰冷的铁轨往西方望去,北极熊那毛茸茸的黑影已经渐渐变大,乃至清晰可见。

西伯利亚大铁路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迅速繁荣起来。第一个变化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长。1863年,西伯利亚人口仅为286万人,到1914年,已达962万人。大量移民的到来,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地区劳动力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在铁路沿线两侧众多的中小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随后就有了甲午战争,接着就有了俄国牵头组织的“三国干涉还辽”。历史无数次证明,这样的卖力表现之后,往往包藏着更大的祸心。因干涉还辽“有功”,俄国迅速俘获了清政府的“芳心”。1896年6月,脸上还带着枪伤痕迹的李鸿章,作为大清钦差头等大臣出使莫斯科,参加脸上同样带着刀伤痕迹的尼古拉二世之加冕仪式,不知道两人互看伤疤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尴尬表情——那伤疤都拜日本人所赐。赴俄期间,李鸿章秘密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巴诺夫共同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条约规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双方应该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条约有效期15年。

初看起来,这俄国人真是大公无私,可接着条件就来了,俄国提出,为了便于运输军队,俄国要在中国境内修建一条通过黑龙江和吉林到海参崴的铁路,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修建,俄国中东铁路工程局进驻松江平原上的香坊田家烧锅,这里后来成为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交点。由于叫田家烧锅实在有点不好听,这里最后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哈尔滨。

传闻俄国人为此给了李鸿章300万金卢布的贿赂,后来证明纯属子虚乌有。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个人回忆录中对此事给予否认。

事实上,李鸿章确实是带了200万金卢布回来的。为了给大清一点甜头,沙俄慷慨地承诺东清铁路的收益要给清政府分红,无论盈亏每年分红25万,先给200万压住心慌再说。李鸿章的200万就是这么来的,估计这也是清政府第一次从列强那里往家里拿钱吧。

1897年11月,德国抢占胶州湾。一个月后的1897年12月15日,来自海参崴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以德国人同样的方式驶入大连和旅顺口。俄国人进驻的理由体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由于之前德国人对胶州湾采取的贸然行动,作为中国最大公无私的好朋友,俄国人有义务协助清政府保护其领土。此举让俄国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常年不冻港,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几百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说了半天,忘记了夹在中间的朝鲜。甲午战争的结果以及之后的“三国干涉还辽”,让朝鲜发现,日本打败了大清,证明日本肯定比大清牛,俄国人就没打,吆喝吆喝,日本人就下了软蛋,看来俄国人比日本人更牛。谁牛听谁的,因此,朝鲜采取了日益亲俄的对外政策。当时朝鲜实际上是国王李熙的闵妃在掌权。在闵妃的支持下,俄国先后在朝鲜开办银行,派遣军事顾问和财政顾问等,这自然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在日本的授意下,1895年10月8日,朝鲜爆发“乙未事变”,有日本背后支持的暴乱分子冲进皇宫,砍死闵妃并焚烧尸体,之后亲日政府很快组建。朝鲜国王逃入俄国驻朝使馆避难。

当时,大清早已没了在朝鲜发言的权利,在这一舞台上唱戏的主角,变成了俄国和日本。“乙未事变”之后,俄国与日本达成妥协,约定两国一致对朝鲜进行改革,俄国取得了在朝鲜驻军的权利。这和甲午战争之前的情形有几分类似,只是中国变成了俄国。说实在话,那时候的朝鲜,几乎还相当于蛮荒之地。随后,由于俄国将注意力逐渐移向油水更大的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实际上控制了朝鲜。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慈禧老太一怒之下,创世界纪录地对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宣战,给了列强入侵中国的大好借口。俄、德、英、美、法、意、奥、日八个国家互相勾结,决定出兵镇压。8月初,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是为“庚子事变”。

北京那边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借此机会,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为名,征调16万大军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公然叫嚣:“我们将把满洲变成第二个布哈拉。”当时,清廷京畿危急,根本顾不了东北,东北仅有的9万余兵力根本无法抵挡沙俄的多路进攻。1900年8月3日,俄军占领哈尔滨。8月29日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10月1日占领沈阳。10月4日占领锦州。10月6日,各路俄军在铁岭会师。至此,东北三省全部为俄军所控制,1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丧敌手。

相比日本人的凶残,俄国人一点都不逊色,著名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占领中国东北的俄军依然赖着不走,图谋永远独霸这一地区,实现其所谓的“黄俄罗斯计划”。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先后提出“正义抗议”,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不得单独与俄国达成协议。最激动的毫无疑问是日本,他们慷慨地承诺,日本将在任何情况下,帮助清政府促使俄军“及时、全部”地撤出满洲。要说这次俄国确实也太过分了,连盟友法国也对俄国的举动表示不满,提出如果俄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拒不撤兵的话,法国将削减甚至取消对俄国的贷款。

沙皇俄国可谓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与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同意分三期从东北撤兵,一年半撤完。说一套,做一套,就在撤兵期间的1903年8月,俄国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接着又重新占领奉天。俄国甚至声称不惜为此一战,摆出一副独占中国东北的架势,其矛头无疑是针对日本。

欧洲另一强国德国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身边有个强大的邻居自然不是什么好事,德皇威廉二世(也是尼古拉二世的表哥)试图通过让俄国对外战争来削弱俄国的实力,于是开始暗中唆使日本对俄国开战。如果日、俄之间能够打起来的话,俄国就会调开德俄边境的军队,从而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此就是所谓的“引祸水外流”。纯粹两面派的德国同时积极怂恿沙俄对日本强硬。在一次与尼古拉二世的会晤之后,威廉二世在乘坐的皇家御船上打出了一条挑衅性的标语:“大西洋上的海军上将向太平洋上的海军上将致敬。”

素来与俄国不睦的英国由于在之前的布尔战争中元气大伤,也想借助日本的力量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一贯骄傲自大的英国竟然愿意折节下交,主动提出与日本结成同盟。1901年7月15日,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伯爵在伦敦向日本驻英国公使林董提出了两国结盟的建议。对于日本来说,能攀上这样的富亲戚当然是求之不得,一个愿娶一个愿嫁,按道理这样的事情应该像西门庆遇见潘金莲那样一拍即合的。

事实上,日英同盟并没有马上达成,阻力不是来自英国,竟然来自日本内部。领头反对的就是一贯亲俄的伊藤博文。伊藤清楚,与英国结盟就预示着同俄国开战——就像太平洋战争之前与德国结盟就预示着与英、美为敌一样。伊藤不愿意日本被英国人当枪使。为了缓和与沙俄的矛盾,1901年11月,伊藤博文决定亲赴俄国进行斡旋。

此时的伊藤博文已不再担任日本首相,但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远赴俄国的伊藤受到了近乎耻辱的冷遇,在宾馆里住了整整一个月,都没人搭理他。在终于见到俄国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后,伊藤提出,以承认俄国在满洲控制权的同时,换回俄国对日本控制朝鲜的承诺。拉姆斯多夫很爽快地回答了“不”。俄国人说,满洲是我的毫无疑问,但朝鲜也不是你的。最后拉姆斯多夫强调,俄国永远都不会让日本吞并朝鲜。

伊藤听完这些话后,沉默良久,黯然回国,从此不再反对日英结盟。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共同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当英国和日本分别对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保持中立;如果有第三方加入对手的阵营,则中立者参战。说白了,英国人就是说,日本你放心和俄国打,我旁边帮你看着;如果俄国的伙计法国参战的话,我就打法国。条约有效期五年。也就是说,日本必须在1907年之前完成与俄国的战争。

虽然当时最有钱的是美国人,但在大家眼里,美国不过是个幼稚的暴发户而已,大英帝国才是真正的大哥大。在条约签署的当天,日本国内举行了大规模的提灯游行,举国庆贺。用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话来形容就是:“高兴得就像是一个穷孩子被过继给了一个大财主当养子似的。”

被大家看作土老帽儿和暴发户的美国当然也不会“自甘堕落”,有钱人想争取的当然是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政治地位。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美国也几度想插足中国东北,都被俄国野蛮地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满洲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已经悄然站在了日本和英国一边。有了英国和美国的支持,日本至少有了一条保证,那就是不用再担心像在甲午战争之后那样,辛辛苦苦抢来的“胜利果实”被更大的强盗掠走。

法国与沙俄是盟友。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圣彼得堡发表声明,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自由行动的余地。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没说,实际上就是把法俄军事同盟从欧洲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法国内心里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到远东,这样势必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德国的压力,法国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就这样西方列强在远东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至此,日俄战争的国际条件已经初步形成。

早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俄国就已经超越大清,成为日本的第一号假想敌。日本人早已开始着手对俄战争准备。《马关条约》从中国掠夺的赔款也大部用于战备方面。1896年以后,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计划。日本的国家开支,在1893年至1894年为8400万日元,到1897年增至2.4亿多日元,其中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了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1年时基本完成。日本陆军的常备军人数已经达到13个师团,平时编制为17万人,战时编制为60万人。海军的船舶吨位也从1895年的6万吨增加到了1903年的27.9万吨,被称为“六六舰队”(六艘战列舰、六艘装甲巡洋舰)的海战主力已经形成,标志着日本已经基本做好了对俄战争的准备。

日本确信,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满洲的战争对自己最为有利。尽管国内也有部分人士反对战争,但他们的力量远不足以制止战争的爆发。就日本内部而言,发动战争已经成为必然。

1890年以后,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暴乱不断,沙皇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转移本国人民的视线。俄国内政大臣普列维甚至说:“为了避免国内的革命,我们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结果须为胜利的战争。”

俄国内部在与日本争夺中国满洲和朝鲜的问题上高度一致,但在与日本开战方面却存在着两派主张,其分歧主要在策略方面,我们姑且称为理智派和冒进派。

理智派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代表。他们看到俄国国内危机四伏,国际上也是困难重重,因此主张不要轻易发动对日战争,而应对日本做出某些让步,取得暂时的妥协。同时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充分做好战争准备。待西伯利亚铁路贝加尔湖段通车,运输能力提高,旅顺及其外围要塞竣工之后,再伺机开战。

冒进派以御前大臣别佐勃拉佐夫、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为代表,主张对日强硬。他们和当年的大清一样,过低估计日本的力量。认为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扔个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陆军大臣阿列克塞·库罗帕特金大将认为,一个俄国兵至少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俄国只需要14天就能够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击败日本所需人数的3倍了。将来要发生的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一次远东旅游散步而已。他计划以现有兵力坚持6个月的防御作战,直到集结足够的兵力之后进行反攻。最后的目标是在日本登陆,击溃日本本土部队,占领东京,生擒日本天皇。

沙皇尼古拉二世也知道俄国当时准备不足,希望能够推迟战争。他认为“时间是俄国最好的盟友”,“每一个年头都会加强我们的实力”。可惜的是,尼古拉认为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因为“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这样他实际上是支持了冒进派的主张。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财政大臣维特对远东事务的干预,逐渐开始重用别佐勃拉佐夫。与此相呼应,俄国的宣传机器也开始掀起一片战争叫嚣,呼吁人民“流血牺牲保卫祖国”,大造战争舆论。看起来吆喝得很起劲,实际上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俄国的战争准备情况并不理想。

此时的远东,各方关注的焦点还是俄国从中国满洲的撤军问题。根据1902年4月8日俄国与大清签订的《交收东三省条约》,俄国军队要分三批全部撤出。在完成第一次撤军之后,俄国迟迟不履行第二次撤军,要求修改条约。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今后不经俄国同意,中国的满洲不能让与其他国家,不得开放满洲的城市和港口,不得聘请其他人参与行政等。一句话,满洲的事就是我说了算,别人都少沾。

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之后,眼看国力日渐衰弱,根本无力对抗列强的李鸿章采取的是一种新的对外策略:以夷制夷,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借力打力来保护自己。俄国的无理要求很快被大清故意透露给西方列强,并立即遭到各国的一致反对。世界舆论纷纷谴责沙俄“不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903年4月30日,有了列强撑腰的清政府断然拒绝了俄国的修约要求。

蹦得最高的当然还是日本。日本媒体在对俄国进行口诛笔伐的同时,甚至已经公开宣称日俄战争即将爆发。陆军大臣寺内正毅,也就是后来太平洋战争南方作战的总司令寺内寿一的爹,已经把各师团的师团长召集到东京,开始制订对俄具体作战计划。

1903年7月28日开始,日本与俄国开始了就满洲和朝鲜问题的最后谈判。日方的谈判底线就是伊藤博文的“满韩交换论”:满洲是你的,朝鲜是我的。但是俄国提出,满洲当然是我的,这个不要再提了,朝鲜单独说。具体要求是,日本不能把朝鲜用于军事目的,39度线以北为中立区,日、俄都不能派兵入内。

谈判陷入僵局,谁都能看出俄国人在故意拖延时间。因为西伯利亚铁路已接近完工,将会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1903年12月28日,日本颁布了紧急敕令,公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联合舰队也开始动员。巴黎和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已开始出现混乱,有关俄国的公私债券被纷纷挂牌抛售。

1904年1月6日,俄国抛出了最后的底线。除了建立租界之外,可以保障其他国家在满洲的利益,但在朝鲜问题上决不让步。对于日本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日本迅疾发出最后通牒,俄国必须明确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权。

日本很清楚,“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1904年2月4日清晨,彻夜未眠的明治天皇破例在卧室召见了伊藤博文,征询伊藤对开战的意见,问他日本是否能打败俄国。一向亲俄的伊藤博文已经下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他告诉天皇,“我们能够在朝鲜边境上抵挡俄军一年,同时请美国出来调停”。伊藤还补充说,俄国国内政局不稳,战争准备也不充分,日本是全国一致支持开战。实际上日本并不是和整个俄国交战,而是和位于远东的俄国军事力量交战。碍于西伯利亚铁路目前有限的运力,俄国根本无力将其位于欧洲的庞大人力和物资调运至远东。就局部而言,日本的军事实力强于俄国。伊藤最后强调,最关键的是国际社会普遍同情和支持日本。

伊藤博文的话坚定了明治天皇开战的信心。当天,也就是2月4日下午,日本御前会议做出了对俄开战的决定。

身患糖尿病的明治天皇已经52岁,他的双肩已略显佝偻,早已没了10年前对大清开战的信心和勇气。相比孱弱的大清国而言,俄国实在是太强大了。睦仁知道大清宅心仁厚,当年的甲午战争就是日本打败了,也不过是不要朝鲜,退回去而已,甚至连赔款都不用。睦仁清楚俄国人的凶残,此次一旦战争失败,日本甚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晚上,信心动摇的睦仁一度曾有直接给尼古拉二世拍电报求和的念头,但是被侍从武官劝阻。

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1.41亿,陆军常备军总兵力105万,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但其中90%的兵力部署在欧洲地区,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俄国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其中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总吨位19.2万多吨。

尽管数目听起来挺吓人,但俄军的装备较差。陆军中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作战单位一律采用徒步或骑兵通信。西伯利亚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有修通,每昼夜只能对开三列军车,从欧洲到中国满洲需要将近6个星期的行程。后勤保障混乱得惊人,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一车的神像。俄军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刺刀白刃战上,崇尚一百年前库图佐夫对付拿破仑的作战方法。对俄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旅顺要塞工程尚未完工,海军十年扩军计划也未完成。

相对而言,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战时最多可动员200万后备兵员。陆军火炮,其中37%为山炮,适于东北战场的地形特点。海军是日本建军的重点,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有战舰约80艘,多数是在英国建造的新型舰只,性能良好,规格统一。

日本陆军为即将开始的战争已编组为四个军,所有海军舰艇已经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乡平八郎海军中将。

1904年2月6日深夜,随着一铲接一铲的“威尔士无烟煤”被毫不吝啬地填进战舰的炉膛,联合舰队所有舰只都开始喷出浓烟,秩序井然地驶出了佐世保军港。

两艘失去控制的大船同时渐渐地向对方靠拢,即将发出惊人的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