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人性的抉择 梵高之死
在不少人心目中,伟大艺术家应该是什么样的?首先当然是要才华横溢,然后最好是生前无人赏识,恐怕还得穷困潦倒。如果最后还是在绝望中自杀,那估计就很符合标准了……
1
1890年7月27日傍晚,文森特·梵高脚步有些踉跄地回到了奥威尔小镇。
他是午后带着他的全套画画的工具,离开自己暂住的拉乌尔旅馆,出去写生的。旅馆和镇上的人都对此习以为常,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孤僻的画家卖出去什么画,但他似乎也不在乎,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梵高这次回来后的样子有点奇怪:在明显已经变得炎热的夏日傍晚,他却将自己的外套纽扣都紧紧扣起,而且手捂着腹部,一瘸一拐。
进了拉乌尔旅店,梵高也没和人打招呼,直接上了阁楼,钻进了他自己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房间。
出于谨慎,店老板拉乌尔跟上了楼,进了梵高的房间,发现他蜷缩在自己的床上,表情非常痛苦。
看到店老板走进来,梵高掀起了自己的衬衫——在肋骨旁,有一个很小的弹孔。
“我弄伤了自己。”他说。
医生和警察随后都赶到了旅店。医生发现,那颗射入梵高体内的子弹并没有穿透他的身体,而是留在了脊柱附近。
梵高自画像(1887年),摄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而警察则关心这是不是一起谋杀案,所以他问梵高:“你是不是想要自杀?”
梵高回答:“我想是这样的。”
梵高一生关系最亲密的弟弟提奥得到消息后,很快从巴黎赶了过来。在床前,提奥向哥哥保证一定要救活他。
但梵高对自己挚爱的弟弟说:“痛苦便是人生。”
据说那是梵高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7月30日,在痛苦中挣扎了30多个小时之后,梵高离开了人世。
终年37岁。
2
这是梵高之死最流行的一个版本。
事实上,这个版本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梵高从旅店老板拉乌尔那里借了一把左轮手枪,说是要赶走麦田的乌鸦,然后来到了镇外的一片麦田。在麦田里,他放下了随身携带的画具,举枪对着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这一枪没有击中要害,却让他失去了意识。等他再醒来时已是黄昏,在无法找到那把手枪的情况下,他只能自己再蹒跚着回到旅店,寻求援助。
在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那本著名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中,这一幕自杀的场景得到了文学上的升华:“他把脸仰向太阳。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扳动枪机。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
再加上1956年好莱坞同名改编影片《渴望生活》的上映,梵高这一悲剧但又震撼人性的人生结局,深深打动了千万人的心。
很多人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其他的结局比这更符合大家的想象了。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极具天分但孤僻,甚至有精神疾病的梵高。
3
关于梵高的故事,大家当然已经很熟悉了。
梵高并不算漫长的一生,大概有这样几个点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个,是他生前贫困潦倒,死后却享尽哀荣。
梵高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是富家女。但是,长大成人后的梵高似乎辜负了家庭对他的期待,在做过牧师和艺术品经纪人之后,最终选择做职业画家的他就此陷入贫困。梵高一辈子只卖出过一幅画。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完全是靠他最亲爱的弟弟接济——梵高给他的弟弟写过600多封信,其中相当一部分只有一个诉求:“请务必再寄些钱来。”
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当时售价是400法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美元
然而,就在梵高去世之后,他遗留下来的画作却大受好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梵高的多幅画作进入过世界最名贵的十大画作排行,他的画成了艺术和天价的代名词。
第二点,是他起步虽晚,但天赋异禀。
梵高的绘画天赋并不是从童年就开始展露的。
严格说起来,直到去世,梵高正式投身艺术创作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年,他是一个标准的“半路出家”的画家。
1885年,已有小成的梵高画了一幅《吃土豆的人》。这应该是他早期作品中比较出挑的一幅。画完这幅画后,他自信地将画寄给了弟弟,而作为艺术商人的弟弟在看了画之后没有太多表示,只是给了哥哥一个建议:“来巴黎吧!”
1890年6月,梵高为自己的治疗医生加歇大夫画了一张肖像画。100年后的1990年,这幅名为《加歇医生》的肖像画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被拍卖,3分钟之内就被日本人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走,创下了有史以来最贵艺术品的纪录。这个纪录直到2004年才被打破。当时全世界最贵的10幅名画,5幅都是梵高画的
梵高学画后不久的作品《海边的渔夫》。人脸可能因为画坏了而被抹去了。陈丹青非常喜欢这幅画
《吃土豆的人》
于是,在1886年,34岁的梵高就到了巴黎。
巴黎的各种艺术潮流给从乡下来的梵高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而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印象派”。
还记得梵高在《吃土豆的人》中运用色彩的技法吗?到了巴黎之后,梵高的画就变成了这样:
梵高的《播种者》
而在最早,梵高临摹米勒的《播种者》,是这样的画风:
左边是米勒的《播种者》,右边是梵高的临摹作品
梵高自己经常提起的一幅作品《阿尔勒的卧室》。这是他自己的卧室,简单的布置通过色彩的渲染,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摄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关于梵高割耳的原因,有几个版本,有说他自画时嫌自己耳朵不好看才割掉的,也有说他接到弟弟提奥要结婚的信之后一气之下割掉的。但无论如何,看到这幅画于割掉耳朵后一个月的自画像,相信梵高自己的心态已经趋于平静
1890年6月,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进医院疗养期间,创作了这幅代表作之一《星月夜》。此时离他去世只有一个月时间了
梵高的画风开始大变,色彩明亮,涂抹浓厚,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风范。
第三点,自然就是他性格孤僻,精神异常。
梵高作为家中的长子(哥哥夭折),其实还是颇受宠爱和期待的。但是,梵高的性格却始终无法处理好这样的压力,最终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乃至精神上的失常(梵高的生平故事限于篇幅,本文不加以展开)。
关于他精神失常最有名的故事,无疑就是他与惺惺相惜的朋友高更争吵之后,一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将它打包后送给了一个妓女。
梵高曾经两次精神崩溃被送入医院治疗,而对于一名艺术家而言,公众更愿意相信,精神和情绪上的波动,更有利于他们创造出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作品。
所以,纵观梵高的一生,很多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自杀,可能是他唯一的归宿。
而事实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人们往往会忽视一点,那就是梵高作为一名虔诚的信徒和传教者,其实是一直反对自杀的——他一直都表示,自杀是“道德上的懦夫行为”和“不诚实的人的行为”。
等等,那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梵高真的是自杀的吗?
4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梵高“自杀”的那一天——1890年7月27日。
关于梵高自杀的那个说法,其实存在一系列的疑点:
第一,经医生鉴定,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的,而不是从很近的地方开的——那梵高是如何做到自杀的?
第二,警察之后去了梵高所说的那片麦田,所有的画具,包括那把手枪,都不见了——如果是自杀,那些东西都应该在。
第三,警察在询问梵高是不是自杀时,他一直含糊其词:“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自杀的。”——他似乎想掩饰什么。
第四,至少有两个目击证人证实,当初梵高去的是夏彭瓦尔村——那与梵高说自己自杀的麦田是截然相反的方向。
第五,梵高没有留下遗书,且就在他“自杀”前不久写给弟弟的信里,还描述了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和规划——他不像是一个要自杀的人。
那么,面对这些疑点,梵高真的是自杀的吗?
梵高的画作《麦田里的乌鸦》。这幅画画于1890年7月,就是在他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个月。整个画面虽然由金黄和蓝色两个主色调构成,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所以这幅画曾一度被传为他自杀前画的最后一幅画作
5
梵高有可能是死于他杀。
《花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可能是梵高最早为大众熟知的作品。这幅画在1987年就拍出了3950万美元的价格——还是由日本人收购的,现收藏于东京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梵高一生对日本的浮世绘非常痴迷,而日本人也对梵高的画有极强的收藏欲
这是史蒂文·奈菲与格雷弋里·怀特·史密斯合著的《梵高传》中提出的一个观点。
1956年,在好莱坞电影《渴望生活》上映的那一年,一位名叫雷内·萨克里顿的82岁的法国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他说,他在16岁的时候,就生活在奥威尔小镇,并且认识一个奇怪的画家——梵高。
雷内是一位富有的药剂师的儿子,衣食无忧。根据他的回忆,他是通过他18岁的哥哥加斯顿认识梵高的——因为加斯顿也喜欢画画,且梵高认为他意识超前。
与哥哥不同,雷内比较喜欢恶作剧。他会将盐放进梵高的咖啡里,会将蛇放进梵高的颜料盒里,还会在梵高的画笔上涂抹红辣椒酱——因为作画时的梵高在沉思时,经常会用舌头去舔笔。
尽管如此,梵高还是和兄弟俩保持着往来。一方面,是梵高喜欢和哥哥加斯顿讨论艺术,另一方面,兄弟俩经常为梵高的酒吧账单买单。
而在雷内的回忆中,一个重要细节就是,他曾经从旅店老板拉乌尔手里买过一把破旧的点三八口径的手枪,并且一直带在身上。
关于1890年7月27日这一天发生的事,雷内暗示,是梵高从他的包里偷走了那把手枪。这个说法与旅店老板拉乌尔的叙述矛盾,因为老板说是梵高向他借的手枪。而且,这和雷内之后的叙述也有矛盾:他说他与那个装枪的帆布袋形影不离,但又说他后来到了诺曼底,才发现自己的手枪没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梵高中枪的那一天,加斯顿和雷内兄弟就离开了小镇,远走高飞。
为此,《梵高传》一书做出了一种推断假设:在7月27日的那个下午,外出写生的梵高在去夏彭瓦尔村的路上(那条路正好经过他和雷内兄弟经常相聚的酒吧),碰到了雷内和他的小伙伴们。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双方起了争执——也有可能是因为又一次的恶作剧,但这一次似乎玩笑开大了,雷内的那把手枪击中了梵高。惊慌的梵高捂住伤口,一瘸一拐地回到了酒店,而同样惶恐的兄弟俩,收起了梵高的画具,包括那把手枪,就此远走高飞。
梵高的《鸢尾花》,画于1889年,就是他离世的前一年。1988年,该画以5300万美元的价格被拍卖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前面所说的五大“疑点”,都可以完美解释。
除了还有一点似乎说不过去:梵高为什么后来坚持对警察说自己是自杀?
6
最有可能的原因,还是梵高的性格。
一方面,与其说当时梵高是与兄弟俩达成了某项约定,倒不如说梵高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性格——他希望能够保护着兄弟俩不要遭到麻烦。这也是他当时向警察强调“不要指控任何人”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是梵高自己的求死之心。
这和梵高反对自杀的态度并不矛盾。梵高自己曾写过一句话:“我不会特意寻死,不过一旦死亡降临,我也不会逃避。”
对于37岁的梵高来说,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痛苦、事业上的不顺,以及挚爱的弟弟结婚,多重打击之下,如果忽然有了一个可以不用自杀而获得解脱的机会,梵高是否能真的抗拒?
当然,一切的一切,只是推断。不过就像梵高自杀的说法一样——一切的来源只有他自己的说法,没有任何人证,也没有任何物证。
除非有时光机器,不然很难再弄清梵高当时究竟是怎样遭受那一枪的。
不过有一点还是比较清楚的:对于公众,在梵高留给后世的光环而言,自杀无疑更耀眼。
馒头说
我曾在读者见面会上讲过一个例子,大意是:有时候,一些人心目中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应该的样子,首先他应该清贫,如果他坐拥豪宅、游艇,手握价值数亿元的专利,那肯定就失去了很多味道;其次,他最好有些怪癖,比如吃饭只吃单数的米粒,住酒店时的房间号必须能被3整除;再次,如果他能愤世嫉俗,离群索居,最后孤独而死,后人却从他的遗留手稿中发现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大发明,那简直就是完美了。
我们的大众传媒其实早摸透了公众的心理和需求,在报道和塑造典型人物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往这些方面靠拢,哪怕加上一点点想象或渲染。
不光科学家,艺术家其实也是。
梵高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例子:才华横溢,穷困潦倒,孤僻抑郁,自杀而死。
那么多年来,梵高已是一个为艺术赴汤、为梦想蹈火、为真理献身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中,“自杀”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哪怕,这个故事的结局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我个人看来,那个可能存在的另一个版本,或许比自杀来得更曲折,更能彰显梵高的性格——当然,这也只能停留在推断的层面上了。
其实,若论贫穷或是生活艰难,梵高都不是历史上最值得一写的那个艺术家,但他在一直遭人白眼和冷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才是最让人动容的。
没错,我们其实都知道,就梵高一生的际遇和他的才华而言,已经不需要再加上一个“自杀”来为自己一生的故事增加砝码了。
在英剧《神秘博士》第5季第10集中,梵高被带着穿越到了2010年的巴黎奥赛美术馆。他被带到了一间展厅,惊讶地发现在里面展出的,全是自己的作品。
然后,他从馆长的口中,听到了后世对自己的评价:“我认为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之一。在任何时期,都绝对是最知名、最伟大、最受景仰的画家。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他把在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的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和壮丽,他前无古人,或许也后无来者。”
那一刻,生前从来没有受到过肯定的梵高,哭得像一个孩子。
那一刻,坐在屏幕前的我,也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