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国家之名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阵营,其他国家都是提前无条件投降的,只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打到了所谓的“首都保卫战”。这个国家就是纳粹德国。也正是因为这场玉石俱焚的垂死挣扎,出现了一个“投降两次”的故事。

1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2015年5月9日的俄罗斯阅兵。那是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一次重要纪念仪式,但俄罗斯在向70个国家发去观礼邀请之后,只收到了18个国家的回应,它们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国、古巴、印度、南非、波黑、委内瑞拉、越南、津巴布韦、马其顿、蒙古、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塞尔维亚。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作为当年“二战”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盟友:美国、法国、英国……它们的领导人一个也没有接受邀请。

当然,当时西方国家领导人没有出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惹恼了西方,所以他们集体不给面子。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历史原因:西方国家不承认1945年5月9日是“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纪念日。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要从纳粹德国被逼着“投降两次”说起。

2

1945年初,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西线的英美盟军,在美国统帅艾森豪威尔的率领下,已经推进到了德国首都柏林以西100公里的易北河沿岸;东线的苏军,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率领下,也已经推进到了柏林城以东100公里的尼斯河一线。

柏林已被完全包围。

整个盟国阵营面临的问题,不是能否攻克柏林,而是谁先攻占柏林——攻占柏林,自然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

但就在双方都厉兵秣马的时候,英美盟军的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却发布了一条电文,要求英美盟军改变作战方向,从主攻柏林,改为主攻柏林南方的慕尼黑和莱比锡。

这就意味着,英美盟军准备放弃柏林。

在看到这条电文后,英军的统帅蒙哥马利当时就蒙了。尽管英军在欧洲大陆战场上起到的作用一般,但一直想率先攻占柏林。蒙哥马利麾下的第二十一集团军早早就展开了攻击阵型,准备合围柏林。

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无法理解艾森豪威尔的决定,认为他这个决定“缺乏政治头脑”。正如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苏联人一旦进入柏林,就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这一切都将使世界产生‘天下是苏联人打下来的’错觉。”

那么,艾森豪威尔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他仔细算了一笔账。虽然纳粹德国已经濒临绝境,但希特勒为了防守柏林,还是拿出了最后所有的本钱:防守柏林的主力,是名将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外加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共计80万部队,拥有超过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超过1000辆坦克、3300架作战飞机。

柏林整座城市也被布置成了一个巨型碉堡,里面还布置了200个国民突击营,总数超过2万人,外加8个陆军预备队师,可以说,柏林已经做好了与盟军“玉石俱焚”的准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计算,如果英美盟军要攻占柏林,将至少付出牺牲10万人的代价——从后面交战的情况来看,他的这个估计显然乐观了。事实上,面对困兽犹斗的纳粹德国的强悍战力,英美盟军究竟要付出多大代价打下柏林,谁心里也没数。


德国纳粹党卫军守卫柏林的装甲部队,照片中的坦克正是德国的重型坦克“虎王”

柏林是肯定要打的,但打完之后,极有可能是西方国家和苏联分占这座城市,既然最终还是要分占的,那为什么要费力去打?

更何况,如果要攻打柏林,美军肯定是主力。但从“二战”开始到尾声,比起被打到投降的法国和首都日夜被轰炸的英国而言,美国人和德国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仇大恨,这种情况下,美军士兵为什么要当炮灰?

相比另一个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可能更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当上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最终决定不要这个他认为的“面子工程”了:还是让给苏联人吧!

3

苏联人当然是要这个“面子”的,因为他们还有血海深仇未报。

从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纳粹的铁蹄席卷大半个东欧平原,将数百万经过“大清洗”后素质严重下降的苏联红军分割包围,全歼或劝降,最后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

漫天飞雪,斯大林在红场阅兵,以“俄罗斯这个民族将被灭亡”为动员口号发表演说。残存的苏联红军集结列队经过主席台,然后就直接奔赴城外战场投入厮杀。惨烈至此。

整个“二战”,据苏联自己公布的数据,伤亡人数在2700万左右(后来有新数据称超过4000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苏德战争期间。不仅如此,德国在占领苏联国土期间,发生大量的烧杀奸淫事件,很多苏联红军将士的家属都没有幸免于难。所以苏联士兵都是红着眼一定要攻占柏林报仇雪恨。

所以,苏联军队是铁了心要攻占柏林的。

为此,苏联方面调动了一切自己可以调动的军事力量,集结了惊人的250万大军(其中作战部队大概200万人左右),配备了6250辆坦克、42000门火炮、7500架作战飞机。

1945年4月16日,漫天的照明弹将柏林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然后是数万发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弹呼啸而至,柏林战役的总攻正式开始。

尽管德国纳粹势力有殊死一搏的决心,柏林也被修筑得固若金汤,但在苏军压倒性的人数和火力优势下,一切都成了渣渣。这场惨烈的城市攻坚战打了两个星期,纳粹德国就垮了,苏军攻进了柏林市区。

4月29日夜里1点,希特勒宣布与等了他12年的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婚礼之后,希特勒口述遗嘱,指定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接班人。30日下午3点,希特勒和爱娃双双服毒自杀。

7个小时后,经过惨烈的战斗,苏联红军米哈伊尔·耶果罗夫中士和麦利唐·坎塔里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柏林战役进入尾声。德国守军被歼灭了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其中有38万人被俘。

而苏联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伤亡30万人。

屁股还没坐热的新任德国元首邓尼茨,知道该考虑投降的事了。

4

其实早在4月30日深夜,困守柏林的德军就通过广播向苏军提出了临时停火的请求。

领袖都自杀了,还打什么打?

5月1日4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克莱伯斯将军打着白旗来到苏联近卫第八集团军前线指挥所谈判,请求先停战再谈判。但莫斯科方面发来的电令斩钉截铁:

“德军只能无条件投降,不进行任何谈判!”

知道已经无路可走的柏林残留15万守军,在5月2日上午7点由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将代表,签署了投降令。

但整个德国向谁投降,似乎还存在变数。

继任的德国新元首、海军元帅邓尼茨,以发明潜艇的“狼群战术”而闻名。这一次,他又试图玩一次深藏在“水下”的战术。

5月4日,邓尼茨派出了自己的专使——新任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前往英美盟军的第二十一集团军驻地,同英军统帅蒙哥马利签订了西线的投降书。邓尼茨此举的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有没有可能和英美盟军单独媾和。

邓尼茨这样做,有他自己的考虑:苏德战争打得实在过于惨烈,从苏军进入德国东部后发生的情况看,大量的报复行为已经发生。如果德国先向苏联投降,那么在东线作战的百万德军都要向苏联投降,从苏联当时的复仇心态来看,后果不堪设想。


邓尼茨在“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只被判了十年,出狱后一直到1980年逝世,享年89岁,是纳粹德国27名元帅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此外,无论如何,德国人认为自己和英国、法国甚至美国人“同源同种”,乃至意识形态不至于对立,而苏联,他们是最不愿意打交道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6日,邓尼茨派出德国陆军大将约德尔前往位于法国兰斯的盟军总司令部,希望向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乞降。

艾森豪威尔当然希望以英美盟军为主要受降方,接受德国的无条件投降,这样也能杀一杀苏联的威风,有利于战后世界格局的重新划分。但是作为整个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盟友,苏联在对德作战中的功绩不可抹杀,怎么可能跳过他们?

想来想去,艾森豪威尔想了一个损招——找一个苏联倒霉蛋。

这个倒霉蛋,叫苏斯洛巴洛夫,是苏联派在兰斯盟军总司令部的一名联络官,军衔是少将。

艾森豪威尔找到苏斯洛巴洛夫,告诉他要举行盟军在“二战”欧洲战场的总受降仪式,希望他能代表苏联签字——艾森豪威尔自己也知道,作为总受降仪式的苏联代表,苏斯洛巴洛夫怎么够资格?但如果目的达到,就能降低苏联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的参与程度。

接到艾森豪威尔的邀请和建议后,苏斯洛巴洛夫少将也是蒙的:我怎么够资格?

于是,他赶紧向莫斯科方面汇报。但是,莫斯科方面没有传来明确的指示——后来的史学家分析,因为苏斯洛巴洛夫的级别实在太低,没有资格直接和克里姆林宫联系,他的请示经过层层转批出现在斯大林办公桌上的时候,时间已经被耽误了。


在兰斯举行的受降仪式

但没等到指示的苏斯洛巴洛夫必须要做出决定:签了,自己其实是没资格代表的;不签,那极有可能德军就向英美盟军单独投降了,这个风险他更承担不起。

最终,苏斯洛巴洛夫决定:还是签吧!

于是,1945年5月7日,在兰斯的盟军总司令部,一场受降仪式正式举行。

代表英美盟军的是盟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史密斯上将。

而代表苏联签字的,是联络官,炮兵少将苏斯洛巴洛夫。

根据苏斯洛巴洛夫的回忆,他说他签字后曾说了一句话:“我虽然签了字,但附加了一个说明,那就是如果任何一个盟国请求,新的投降仪式还可以在别的地方举行。”

但谁会在意他那句话呢?

西方的媒体充分报道和渲染了这次受降仪式,从受降代表的规格和受降的地点来看,看过报道的读者会产生一种印象:苏联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的作用有限,主要就是在东线牢牢牵制住了德军。

盟军在兰斯接受德军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斯大林耳中。

斯大林一拍桌子:谁是苏斯洛巴洛夫?

5

苏联当然无法接受这次受降。

在斯大林看来,整个“二战”欧洲战场,受损害最大的是苏联,而打败德国的主力,乃至最后攻占柏林的主力,毫无疑问都是苏联。但现在德国的投降仪式,居然放到盟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兰斯,苏联也只派出一个1944年才授衔炮兵少将军衔的联络官去签字?

在将苏斯洛巴洛夫撤职调回国审查之后,斯大林立刻向西方盟国发出最强烈的抗议:这场胜利,主要是靠苏联人民的流血和牺牲换来的。不在柏林受降,苏联绝不同意!兰斯的那场受降仪式,最多只能作为正式受降仪式的预演!

换句话说:苏联不承认5月7日的那场投降,苏联要求,德国必须再投降一次!

苏联政府经与美英政府商讨之后决定,兰斯投降仪式只是作为投降的预演,正式的投降仪式将在柏林举行,由攻入柏林的苏方代表主持。

1945年5月8日,在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的德国军事工程学校大楼大厅,前一天刚刚投降过的德国,再一次向盟国投降。

这一次参加仪式的各个国家代表,规格高了很多:


凯特尔在后来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绞刑,从宣判到执行他都面无表情


“二战”中的苏联如果没有朱可夫,可能亡国

代表德国投降的是德国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里德堡和空军上将施通普夫;

代表美国受降的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巴兹,代表英国受降的是英国空军上将泰德,代表法国受降的是法军总司令塔西尼。

这一次代表苏联受降的,是苏联一代名将,元帅朱可夫。

那天夜晚,凯特尔率领的德国代表团进入会议大厅,凯特尔用他的权杖向盟国代表行礼,但盟国方面无人还礼。尴尬的凯特尔坐到了签字桌前,主持仪式的朱可夫问他是否有权代表德国签字,凯特尔说是的,于是9份早已准备好的投降协议放到了他的面前。

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凯特尔在9份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朱可夫代表苏联,在协议书上第一个签字。

当时的时间,是5月9日夜里0点15分。


在柏林举行的受降仪式

馒头说

翻开历史上的5月8日这一天,你真的会发现,人类这个物种真的很让人感慨:

1429年5月8日,法国军队在圣女贞德的率领下大破英军,解了奥尔良之围——那是一场历时百年的残酷战争,但500年之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法国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

1895年5月8日,日本在俄国、德国、法国“三国干涉还辽”的情况下,被迫把在甲午战争中掠得的辽东半岛,作价3000万两白银“还”给了中国——但几十年后,德国和日本就成了轴心国的同盟;

1942年5月8日,刚刚恢复点元气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珊瑚海与日军联合舰队展开惨烈厮杀,双方都伤亡惨重——仅仅十年之后,日本就成了美国在亚洲地区最坚定和最有力的盟友;

1952年5月8日,美军在朝鲜战场对中国志愿军发动了战争爆发以来的最大空袭——而就在十年以前,中国还是他们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盟友和伙伴;

1999年5月8日,我们都应该有深刻的记忆:美国蓄意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就在一年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刚刚力排众议,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这一切,该怎么解释?或许根本不需要解释。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更多的故事,就像这个纳粹德国两次投降的故事一样。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话说得如此冷酷无情,却又如此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