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变局时代 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

这个人,我相信每个人对他的名字都挺熟悉的,但同时,又对他挺陌生的。在整个民国的前半段历史上,他可谓是个知名人物。但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他后来怎么样了?甚至,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民国时期,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1

1914年5月26日这一天,袁世凯决定成立一个叫“参政院”的机构。

为什么要成立这个机构呢?因为袁世凯在此之前,为了进一步集中自己作为总统的权力,已经解散了国会,在5月1日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其中规定,国家的立法机关以后叫作“立法院”。立法院还没成立之前,由参政院代行职权。

这个参政院听上去挺厉害,其实没什么大用——直到袁世凯去世,立法院都没成立,在袁去世后,这个机构就被裁撤了。

但是,袁世凯任命的第一任参政院院长,却是大有来头。

他的名字叫黎元洪。

对于这个名字,读过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人都很熟悉——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从床底下找出了当时的新军协统(旅长)黎元洪,拿枪顶着他做了湖北军政府的都督。


黎元洪

在整个武昌起义乃至辛亥革命中,黎元洪就给人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窝囊、骑墙、唯唯诺诺、一事无成。

但是,从一开始,这个逻辑链似乎就有点卡: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打下了武汉三镇,为什么要拿枪顶着一个窝囊废去做都督?他们不能推选自己人吗?

这个黎元洪,到底何德何能?

2

黎元洪出生于1864年10月19日,老家是湖北汉阳府黄陂县木兰乡。

按照后人的记载,说黎元洪“素怀大志,富有革命思想”,但这个恐怕也只是黎元洪成名之后的一种说法而已。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黎元洪幼年贫苦,饿肚子的时候,甚至要到别人家地里偷萝卜吃。不过吃完后,细心的黎元洪和别人不一样——他会把萝卜叶子重新插在地上,做成伪装。

在那个考科举还是唯一成功道路的时代,黎元洪对“考功名”却没什么兴趣。1883年,19岁的黎元洪凭借读过几年私塾的底子,考上了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是李鸿章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目的就是给北洋舰队培养人才。1888年,24岁的黎元洪毕业,到北洋舰队的“来远”舰上实习。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觉得,广东作为中国的门户,也应该有一支自己的舰队。于是他就向福州船政局订制了4艘军舰,第一艘下水的军舰叫“广甲”舰。有了船,没人开可不行,张之洞和李鸿章一商量,从天津水师学堂要来一批学员,其中就有黎元洪。


“广甲”舰虽然也号称巡洋舰,却是木头壳子的

1890年,26岁的黎元洪因为学的是轮机管理,于是成了“广甲”舰上的“三管轮”。“广甲”舰原来的任务挺轻松的:负责在天津到广东一带沿海巡逻。1894年,“广甲”舰受命往北方运送一批物资,到了北方,立刻就被李鸿章以“战事吃紧”而征用。

黎元洪和他的“广甲”舰,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参加了悲壮的甲午海战。

3

“广甲”舰和黎元洪的命运,在甲午海战中甚是离奇。

甲午海战是一场中日铁甲舰之间的较量,作为以木壳为主的“广甲”舰,本来参战就是不合适的,战端一开,“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就未战先怯了。

当和“广甲”舰一起编组行动的“济远”号率先掉头逃跑的时候,“广甲”舰也决定掉头就跑,结果因为太匆忙,居然在大连口那里触礁搁浅了。等日舰追上来的时候,管带吴敬荣决定炸掉舰船后分头逃命,船上的人只能纷纷跳海,各自逃生。

“广甲”舰触礁的地方,离岸边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一般人哪怕是水手,也挺难游过去的。当时和黎元洪一起跳下水的,一共有12个人,结果淹死了8个,黎元洪是4个幸存者之一。

倒不是黎元洪的泳技高超或体力惊人,而是他在此之前就和别人想得不一样——他自费买了一件救生衣。

上岸之后的黎元洪从大连跑回了天津,结果立刻被相关部门关押,隔离审查。

审查了三个月,实在查不出什么,因为不是黎元洪带头逃跑的,他也没做错什么事,而且“广甲”舰本来就是被“拉壮丁”来帮忙的。最终,黎元洪被无罪释放。

但是,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水师学堂出身的黎元洪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从此就告别了海军。

4

甲午一败,惊醒诸多梦中人。

“自强练兵”的观念,终于开始成为晚清政府各个阶层力量的共识。当时的张之洞决定在南京编练“自强军”,发文招纳水师学堂的人才,当时31岁的黎元洪在天津听到这个消息,赶到南京去应聘。

黎元洪从水师学堂毕业,又有实战经验,做事稳妥,很快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张之洞一开始让黎元洪监工炮台的建设(也算是从海军过渡到陆军),黎元洪完成得非常出色,随后张之洞又任命他为炮台的总教习官。

等到张之洞要回任湖广总督的时候(他当时是接替刘坤一代任两广总督),已经练成了2000名完全按照新式方法训练的新军。张之洞向刘坤一表示,自己要带500名“种子”回到湖北继续编练新军,而作为其中一枚重要的“种子”,黎元洪随着张之洞回到了湖北。


位列晚清名臣之一的张之洞

张之洞确实堪称黎元洪的领路人。他欣赏黎元洪,也一直在着力培养他,表现之一就是从1898年开始,派黎元洪去日本学习、考察。从1898年到1901年,黎元洪曾三次考察日本,其中有一次是专门去日本学习军事。

在考察日本之外的时间里,黎元洪就在不断地编练湖北新军。当时张之洞编练新军其实就靠手下的两个人,一个是张彪,另一个就是黎元洪。

张彪的业务能力不强,级别虽然比黎元洪高,但整个湖北新军的编练,靠的就是黎元洪。

那么,黎元洪编练出来的湖北新军,水平究竟如何?

1906年,清政府在河南彰德举行了一次秋操,派了袁世凯和铁良(当时的兵部侍郎)前来校阅。演习的双方,一方是由河南和湖北新军组成的“南军”,由张彪和黎元洪统领;另一方,是赫赫有名的“北洋军”组成的“北军”,由段祺瑞和张怀芝统领。

这场操练的规模非常大,各省和各国来参观的人员接近500人。演习结束,袁世凯被南军表现出的战斗力折服,向清廷汇报时说,湖北的新军是东南第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1908年还举行过第二次秋操,由黎元洪指挥的南军和由两江地区新军组成的北军演习,三次演习,北军“三战皆北”。

不过黎元洪这人比较低调。1906年,清政府统一全国军队的编制,要求湖北只能保留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而湖北原来有两“镇”,分别由张彪和黎元洪统领。由于张彪是张之洞家女仆的丈夫,所以担任了第八镇的统制(相当于师长),而黎元洪当了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协统(相当于旅长)。

但其实,黎元洪当时还负责统帅“六楚”舰队(楚材、楚同、楚豫、楚有、楚观、楚谦六舰)和“四湖”雷艇(湖鹏、湖鹊、湖鹰、湖集四艇),实际上等于掌握了长江舰队,把持了湖北陆军和水师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更何况,张彪基本上是目不识丁,当时训练新军官兵的一些教材都是由黎元洪校定的。新兵的每一本教科书上,都印有黎元洪的名字,这使得他在湖北新军中的名气非常大。

所以说,与张彪相比,黎元洪其实是当时湖北军界的真正实力派。

5

协统黎元洪,就这样来到了1911年的10月10日。

那一天晚上,第八工程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第八工程营是张彪第八镇的部队,黎元洪听到枪声后,知道事情要糟,但他立刻做了一件事:他把自己麾下的部队将官都召集在一起,唯一的命令就是——谁也不许离开。

黎元洪的意思很明确:我们按兵不动——既不参与起义,也不镇压起义。

这是黎元洪人生中最矛盾的时刻。

黎元洪对士兵一直很好,和公开贪污受贿的张彪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黎元洪的部队里不止一次被发现有革命党人,但黎元洪最后都从轻发落。

但是,就在当天晚上,黎元洪亲手杀了两个士兵。一个叫邹玉溪,他听到革命党起义,想从营队中溜出去参加革命;另一个叫周荣棠,他是革命党派来联络的共进会会员,想翻墙到黎元洪的部队报信。

远处炮声隆隆,但哪怕就在黎元洪身边的亲近将官,都不知道黎元洪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很有可能,黎元洪自己也不知道。

直到最后一刻,黎元洪必须要做出决定了——武昌起义的部队在蛇山上架起大炮,炮弹打到了黎元洪的司令部。黎元洪慌了,下令“带兵出外避炮”。他手下的全体官兵一哄而散。到了晚上12点,失去管束的士兵,也开始投身革命。

黎元洪当晚做出的反应是:逃到自己的参谋刘文吉家里躲避。

10月11日清晨,革命军找到了刘文吉的家。根据当年参加武昌起义的“辛亥老人”喻育之(1993年去世,享年104岁)回忆,黎元洪当时没有躲在床底下,而是躲在帐子后面,被人找到后拉了出来。

拉出来干吗呢?革命军把他拉到了当时起义军控制的楚望台军械库,全体革命士兵列队欢迎——大家要请他出来指挥作战。

毫无疑问,当时军阶最高、声望最高,在新军士兵中留下较佳印象的黎元洪,确实是站到前台的最佳人选。

但黎元洪不肯,他只说了三个字:“勿害我!”

当时黎元洪以绝食进行抗争,但同时,他也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革命,是大势所趋,其实一开始他从心底里也没有特别反对,不然不会按兵不动;但是武昌革命成功,并不代表全国革命成功,万一失败了,百分之百是件掉脑袋的事情。

到了最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绝食了两天之后,革命党人甘绩熙对黎元洪说:“黎宋卿先生,我们汉人同志,流血不少,以无数头颅,换得今日成绩,抬举你为都督。你数日以来,太对我们同志不起。我对你说,事不成,你可做个拿破仑;事若成,你可做个华盛顿,你很讨便宜的。你再不决心,我们就以手枪对待。”

黎元洪回答:“你年轻人不要说激烈话。我已在此两日,并未有什么事对你们不起。”

另一个革命党人陈磊云说:“黎都督很对得我们起的,但是你辫子尚未去,你既为都督,该做一个模范,先去辫子,以表示决心……现在是民国了,你若尽忠民国,你就是开国元勋;你若尽忠清廷,你就该早天尽节。二者必居其一,何以如此装模作样,我们实在不解。进而言之,你不过在满清做个协统,现在得此机会,你非才智胜人,即你不干,以中国之大,汉人之多,岂无做都督之人耶?望你三思。不然,恐同志等不汝容也。”

黎元洪回答:“你们再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去辫子,我早就赞成。我前在营内并下过传知,谓愿剪发者,则听其便。你们明日叫个理发匠来将我的辫子剃去就是。”

黎元洪理发后,其实已经等于表态了。革命党特地买来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已下决心!无论如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

话音刚落,掌声和欢呼声雷动。

1911年10月17日,47岁的黎元洪正式就任军政府都督。

6

事实证明,革命党还真没选错人。

黎元洪懂海军,也懂陆军,在军事上可以服人;他虽然是协统,但其实地位不亚于当统制的张彪一级,声望也可以服人;他作为一省督军,号召其他各省响应起义,也有说服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黎元洪不属于革命党中的任何一个党派——既不是共进会成员,也不是文学社成员,更不是同盟会会员,所以他实际上是革命的各路势力的一个平衡点。

但到了南北议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一切矛盾就又都显露了出来。在革命火种源头的武昌,革命党人内部也开始出现了明显分化: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内讧频频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已是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又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在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他必须要站一个队。

各种史料证明,黎元洪一直很尊重孙中山,但他最终选择站在袁世凯一边。

其实何止黎元洪,当时中国但凡能分析双方实力对比的人都清楚:袁世凯在各方面的实力均强于孙中山(参看《历史的温度1》收录的《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更何况,当时武昌的革命党人已经将黎元洪视为了“眼中钉”。

于是,不可避免地,革命党人与自己推选的“傀儡督军”黎元洪彻底决裂了。在那场争斗中,黎元洪也没有心慈手软,他杀了很多革命党人,获得了“黎剃头”的称号。而革命党与黎元洪的决裂,也彻底将他送到了袁世凯的那一边。

在后来的“二次革命”期间,黎元洪明确表态支持袁世凯——但还是那句话:那场所谓的“革命”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以卵击石。

黎元洪不会犯那样的错误。

7

那么,黎元洪是不是真的就此和袁世凯成为铁板一块?

并不是。

1915年末,袁世凯踌躇满志地准备登基,向来对他言听计从的黎元洪却一直消极抵抗,比如一直请辞本文开头交代的那个“参政院院长”,但袁世凯就是不准。

袁世凯称帝后,册封黎元洪的头衔是“武义亲王”,当时全国就这么一个“亲王”头衔,但黎元洪坚决不接受。各省的督军、巡按使、镇守使、都统、巡阅使等纷纷以“东厂胡同黎亲王”“武义亲王”“黎亲王”等不同的电头致电向黎元洪表示祝贺,但黎元洪就是不接受。最后被逼急了,只能说:“再逼我,我就一头撞死。”

尽管他选择了和袁世凯分道扬镳,但在袁世凯的临终遗命里,黎元洪仍是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第一顺位人选。

1916年6月7日(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52岁的黎元洪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但当上大总统之后,黎元洪就没那么顺利了——全国的兵权都握在段祺瑞等一批北洋军阀的手里,他这个总统,处处受制,其实是有名无实的。

但即便如此,黎元洪在任内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顶住段祺瑞的压力,在国务院各个部门中引进一批南方革命党的部长,比如坚决抵制通过借外债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在外交方面一直努力取缔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等。

但是,彼时的中国,已经绝非辛亥革命时那样万众一心只为做成一件事了,各种势力暗流涌动,互相较劲。手无兵权的黎元洪虽然还站在舞台中央,但聚光灯早已不打在他的身上了。

1917年,被黎元洪罢免国务院总理之位的段祺瑞,挑唆徐州督军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进京复辟,然后又“马厂誓师”,击溃张勋,成为“三造共和”的功臣。黎元洪在京再无立足之地,遁入天津,做起了实业生意。

1922年,因为直皖军阀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黎元洪在“歇业”五年后,又被请出来做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彼时的黎元洪已经58岁,虽然他也清楚自己再一次成了一个“调和矛盾”的需要,但他依旧幻想着能借总统之位,再做点事情。

当然,这一次,黎元洪是真的天真了。

仅仅一年,黎元洪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贿选总统”曹锟上台,黎元洪再度被逼入死角。这一次,他是彻底死心了。

1928年6月3日,64岁的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临死前,他口述遗嘱,通电全国,其中包括:从速召集国民大会,解决时局纠纷;实行垦殖政策,化兵为农工,勿使流离失所;振兴实业,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早定政治方针与教育宗旨;民元以来,凡无抵触国体之创制,均应一律保持,请勿轻议纷更;和平统一,利国富民。

黎元洪的葬礼是国葬,场面极为盛大,当时葬在武汉的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193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再度为黎元洪举行国葬,遗体归葬于武昌的卓刀泉。

武昌,成了黎元洪踏上历史舞台的起点,也成了终点。


黎元洪的葬礼

馒头说

回过头看看黎元洪这个人的生平,不简单。

当过海军,也当过陆军;做过协统,也做过都督;做过三次中国民国副总统,也做过两次中华民国大总统,最后还成了一名实业家。

孙中山曾评价黎元洪:中华民国第一伟人!

孙中山说这话,应该有他自己的目的,“第一伟人”这个称号,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些夸张了。

但黎元洪真的是一个很难盖棺定论的人。

你说他反革命,他是武昌首义的都督,不管怎样,当时肯做那个都督,还是要有点魄力的;但你说他革命,他又帮袁世凯杀过不少革命党,最终支持的也是袁世凯。

你说他英明果断,他是被人逼着做了都督的;但你若说他优柔寡断,他一旦决定当了都督,还是为辛亥革命做了很多实质性的事。

你说他敢作敢为,但他其实每次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你说他明哲保身,但他在任上又是真心真意想做些事,也做了不少事。

你说他共和,他一直紧跟袁世凯;你说他保皇,他又为了共和,不惜和袁世凯翻脸。

所以,与其说黎元洪是一个伟人,倒不如说是一个真实的人。

在那场中国从未遭遇过的千年大变局中,黎元洪和很多人一样,还没做好思想准备,就被裹挟进去了。在诸多抉择和变化之中,他做出了一个个最真实的,但同时又是有是非观念的人的抉择:有勇敢,有胆怯;有坚强,有退缩;有得意,有消沉;有欲望,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