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篇 往事并不如烟 “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
这篇文章要说的这场比赛,是一场乒乓球比赛,一场曾让无数中国人陷入“愤怒”的比赛。
1
1994年10月13日,广岛亚运会乒乓女单决赛场馆。
场馆液晶屏上的比赛总比分,最后定格在了3比1。
两位参加决赛选手——小山智丽和邓亚萍都哭了。
代表中国队的邓亚萍,泪光闪烁。虽然她当时只有21岁,但已是当时世界女子乒坛排名第一的选手,所向披靡。但在这场比赛中,她却输了。
代表日本队的小山智丽,泪流满面。虽然她是当时日本的头号选手,但已经30岁了,结果赢了比自己小9岁的世界第一。
无数中国观众通过电视屏幕收看了这场决赛,第二天的报纸也铺天盖地地报道了这场比赛。这场女单决赛,成了后面几天国人在茶余饭后的主要议题,愤怒的议题——有些人甚至用上了“卖国贼”和“汉奸”这样的字眼。
邓亚萍和小山智丽在比赛中
赛场上的小山智丽
因为小山智丽在战胜邓亚萍的比赛中,不停地喊日语“哟西”(好)给自己加油。
因为“小山智丽”本名“何智丽”。
因为她本来是一个中国人。
于是很多人问:她怎么和中国队有那么大仇?
2
时间切回到1987年,印度新德里,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女单半决赛,三名中国选手、一名韩国选手入围。
韩国选手,是当时中国女乒的头号劲敌梁英子。三名中国选手分别是焦丽丽、管建华,还有一个,就是23岁的何智丽。
按照当时的对阵,是焦丽丽对梁英子,何智丽对管建华。
一场队内会,在赛前召开。当时的教练组认为,一旦焦丽丽把梁英子放进决赛,相比较而言,削球手管建华可以消耗梁英子的大量体力,赢面可能更大,所以教练组决定——何智丽在半决赛里“放”给管建华。
何智丽当时没有表示反对。
焦丽丽和梁英子的半决赛提前一小时进行,双方打得异常艰苦,进入到了决胜局。
何智丽与管建华的半决赛晚一小时进行。轻装上阵的管建华,上来却被何智丽打了个2比0。第三局,何智丽打到了18比10(当时的乒乓球比赛,五局三胜,21分制),旁边的中国教练急了。
在频频暗示中,何智丽连放10分,把比分放到了18比20。
正当中方教练组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何智丽又连拿4分,以3比0把管建华淘汰出局。
管建华当场痛哭。
中方教练组拂袖而去。
而另一场地的焦丽丽,在18比12领先的情况下,据说是看到了另一场比赛的结果与之前开会结果不一样,情绪大受影响,被梁英子逆转,也被淘汰出局。
决赛成了何智丽对阵梁英子。
1986年的亚洲乒乓锦标赛女团比赛,梁英子战胜过何智丽(这也是教练组决定放弃何智丽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决赛前,中国教练组严令,谁也不准谈论何智丽拒绝让球的事,不许对她有任何打扰。
那一场决赛,何智丽如同打疯了一般,3比0战胜了梁英子。
世界冠军!
3
一个世界冠军,让何智丽收获了国内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何智丽回到故乡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上海市体委举行表彰大会,宣读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她的嘉奖令,团市委、市妇联分别授予她“市新长征突击手”“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但这个世界冠军,也让何智丽在乒乓球队内被孤立起来。
这应该是一直有“让球”传统的中国乒乓球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大赛中有队员公然违反“让球”的安排——哪怕是赢下了比赛。
而让何智丽更受到责备的,还不只是“个人利益”不服从“国家利益”这一点。
根据汉城奥运会乒乓女单冠军陈静回忆,就是那次1987年新德里世乒赛,女单八进四的比赛,自己对阵何智丽:“我在新德里的机会其实很好,和何智丽八进四之战,我们真刀真枪地打了第一局,我赢了,但马上有教练来和我说,叫我让给她,我就让了。”
你不让人,却为什么接受别人让你?
针对陈静的回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乒乓队内的让球,往往只告知要让球的一方,当时何智丽未必知道。而另一种说法是,何智丽在输掉第一局球后,还催促教练组让陈静让球:“不是说好的吗?”
两种说法都没有当事人认定,所以均无法考证。但可以认定的是,何智丽之前并不是没让过球。
1986年9月30日,汉城亚运会,按照何智丽自己的回忆,在她生日那天,她接到了队里的通知:让球给一起进入半决赛的队友焦志敏。
那一次,何智丽照办了。
而就在之后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焦志敏“回让”了她一次。
至于在新德里世乒赛,何智丽为何敢“揭竿而起”?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她背后的资深教练孙梅英。厌恶“让球”的孙梅英赛前关照何智丽,让她别当面说不肯让球,到了场上放开打,“拿了世界冠军,我去机场接你”。
后来,乒乓球队让何智丽写检查,孙梅英确实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奔走呼吁,让何智丽最终免于遭受处分。
然而,有些无形的“处分”,却是躲不开的。
1988年,乒乓球第一次正式成为奥运会项目。当时憋足了劲要拿第一枚奥运女子乒乓球金牌的何智丽,却遭受当头一棒:当时24岁的她,排名世界第一,却没有入选女乒名单。
尽管之后有各种解释,包括“队内民主投票说”“战绩一般说”等,但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没有入选奥运代表队,在当时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那一年的汉城奥运会女乒比赛,当初让球给何智丽的“小队员”陈静,顶住压力,拿到了女单金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
但同样不应该忘记的一个人,是和何智丽互相让过球的焦志敏。在奥运会女乒单打半决赛中,因为怕焦志敏进入决赛后,可能打不过捷克斯洛伐克的选手赫拉霍娃,焦志敏再一次“受命”让球给队友李惠芬。
在后来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25岁的焦志敏似乎为了证明教练组的错误选择,咬牙战胜了赫拉霍娃,却在领奖台上痛哭流涕。之后她说了一句:“我再也不想打乒乓球了。”随后远嫁韩国,拒绝了韩国乒乓球队的邀请,真的再也没摸过球拍。
4
1989年,在国内已经打不上球的何智丽,远赴日本,嫁给了日本大阪的工程师小山英之。
小山英之,是大阪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儿子。所以何智丽的婚礼在大阪举行时,证婚人是大阪府知事(相当于市长),而在上海举行婚礼时,证婚人是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
何智丽,从此改名小山智丽,并在之后获得了日本国籍。
当时何智丽的婚礼相当隆重
1992年,在日本的小山智丽重新拾起了乒乓球拍,并在1993年获得了全日本乒乓球竞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94年广岛亚运会,小山智丽是憋着一股劲的,据说,她每天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一度把男陪练累得尿血。
1994年10月13日那一天,确实是小山智丽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在那天上午,她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单冠军、当年的队友陈静(当时已代表中国台北参赛),下午,又战胜了当时中国女单技术最全面的乔红,到了晚上,则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击败了当时几乎没有败绩的邓亚萍。
一天之内,连胜中国女乒三大顶级高手。
这份战绩,足以让任何乒乓球选手激动,以至小山智丽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这比我作为中国选手获胜时还要高兴。这是我八年来第一次在大赛中夺取冠军。来日本后,我有六年时间没有参加大型比赛,但在我丈夫的指导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我明年在世界锦标赛上,还将作为日本队的一员,争取为日本夺取新的奖牌,以回报日本观众和新闻界对我的期待和鼓励。”
这段话,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了当时的中国观众。更糟糕的是,经过一些记者有意无意地“修改”,何智丽的一些话成了:
“我为拥有日本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打败中国人!”
“我终于战胜支那人了。”
这些“语录”,在当时的国内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有人曾说,中国乒乓的“海外兵团”那么多,打败中国选手的人也很多,但为什么当时大家只恨小山智丽?
一种解释是:因为她代表日本,喊着“哟西”,打败了中国人。
若干年后,小山智丽在做客国内一档访谈类节目时表示,她平时一直喊“哟西”,甚至在国内打球时就喊,并不针对谁。
5
事实上,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是当时已30岁的小山智丽的最后巅峰。
在那之后,她除了在1996年拿到过一次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冠军,以及连续六年蝉联日本乒乓球女单冠军之外,再也没在世界舞台上拿到过什么成绩,也不可能再对中国女乒造成任何威胁。
但是,就是那个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却让小山智丽成了整个中国乒乓球史,甚至中国体育史上不能忽略的一个人物。因为她让国人一直在审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该如何协调,祖国与入籍国的感情该如何归属,以及,那个一直困扰着中国体育优势项目的名词:让球。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南方人物周刊》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你心中影响时代的30位中国人都有谁?
在这份30人的名单中,居然出现了一个可能早已不为90后知晓的乒乓球选手的名字——
当然,是她的中文名字:何智丽。
馒头说
想和大家说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05年,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举行。当时我作为记者,在一次聚会上,碰到了两个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足以留名的人。一个是庄则栋,另一个,就是小山智丽。
我和小山智丽没说几句话,就记得她穿的是职业套装,妆容得体(当时她已和丈夫离婚,因为对方出轨)。
一位记者同行告诉我,之前何智丽去上海某小学参加活动,与一位区领导“切磋切磋”,结果何智丽打得非常认真,一个球也没让领导赢。
我听到这个就笑了起来,这可能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然后我就想起了陈静后来回忆何智丽的话:“现在想想,让球确实不应该,尤其当时比赛少,拿冠军的机会多难得啊!这次让掉了,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了!”
每个运动员,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机器。渴望获胜,应该,也必须是每个职业运动员的本能吧。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决赛,我在现场。
那场球,在一个颇大的体育馆里举行,票价出乎意料的贵——一个球馆角落的位置,票价居然是125英镑。那个位置,根本就看不清场中央的球台,很多细节只能通过球馆的LED大屏幕观看。
关键是,那是一场没有悬念的中国球员的内战——李晓霞对阵丁宁,但场馆依然爆满。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专门采访了一位坐在那个角落位置的英国男子,30多岁,我还记得他叫艾伦。
我问艾伦,你平时打乒乓吗?他回答,有时会打。
我又问他,你认识决赛的两个中国选手吗?他腼腆地摇了摇头,说不太熟悉。
我说那你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票来看?他说,因为中国的乒乓球是世界最强的,他希望带着家人,到现场来感受一下。
然后艾伦的儿子、女儿、妻子,忽然集体冒了出来,在旁边的座位一起向我打招呼。
当时我在心中默默计算票价的总和。
那场比赛,李晓霞最终4比1获胜,丁宁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比赛结束后,连手都没和李晓霞握。
当时我就想,应该是场真打,不存在让球吧。
因为如果这是一场让球,我实在无法面对艾伦一家热情的加油呼喊和掌声。
第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运动员,第二个小故事说的是观众,这两个小故事,就是我对“让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