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劫难
北京全城的百姓都在看皇帝的态度,大家已经作了逃跑的准备,正看紫禁城那边是什么反应。很快,紫禁城里传出消息说皇帝准备逃难,皇帝都逃了,老百姓干吗不逃呢?
大臣们一看这形势,纷纷上奏,请求咸丰留下来,甚至要求他从圆明园移驾到皇宫,以此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咸丰根本听不进去,不过这时朝野上下都阻止他。
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咸丰的七弟奕譞听说他要出逃,跑到咸丰面前痛哭流涕,请他不要逃跑,还求他让自己带兵跟敌人决一死战。五弟奕誴握着奕譞的手说:“七弟说的没错,皇上,请三思啊!”这时,军机大臣们在一旁跪地齐呼:“请皇上留下来。”
咸丰实在没办法,只好下令暂不亲征,留守北京。僧格林沁这时也给咸丰发来一封奏折:“如果奴才们真的完全抵挡不住了,皇上再‘亲征’吧,奴才相信那时肯定还是来得及的。”
僧格林沁也算是老将了,抵抗不可谓不用心,怎奈敌人武器太先进了。
9月22日,咸丰觉得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这天上午十点,咸丰一行人从圆明园后门出发,从后门逃走自然有些狼狈。咸丰走的时候一点也不从容,据说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带。在圆明园里,咸丰只喝了几碗小米粥,便与大家挥泪告别。
9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通州;9月26日,大军开刀朝阳门外。咸丰在出发前,号召各路人马进京勤王,但这些人到达北京,至少要一个月。
恭亲王奕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留守北京,他希望英法联军能谈判,化干戈为玉帛。奕䜣手中有一个筹码,这个筹码便是英国领事巴夏礼。在开战之前,清军抓住了巴夏礼,把他关进了监狱。这时候,东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误解,奕䜣把巴夏礼看成是人质,逼迫英法联军退兵。
英法联军让他放了巴夏礼,才可以谈判。奕䜣错误地认为巴夏礼这个人非常重要,他不明白英国的制度,也不明白巴夏礼的职位,他只是根据中国的思维方式认定这个人肯定是个位高权重的人,否则英人不会对他这么在乎。他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英国人在乎这个人性命不代表这个人就非常重要,事实上,巴夏礼虽然是个人才,但对于英国实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英国人逼得越紧,奕䜣就越觉得这个人重要。法国人心想,那是你们的事,跟我们没关系,总不能因为你们要人耽误我们发财吧!这么一想,法国人率先进入圆明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劫难开始了。
圆明园又被称为“万园之园”,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迹,集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它的残章了,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当时还是个一般的园林,赐给了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把办公的地方挪到圆明园,花费巨资扩建装修。到乾隆时,圆明园才正式修缮完毕,占地三百五十公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在圆明园中,西洋风格的建筑有十三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其余为中国式园林。
圆明园不仅建筑精美,更收藏有大量的文化瑰宝,所以又被称为“万园之园”。自雍正开始,清朝五代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圆明园渡过,这里风景之美可想而知。
据说在一年前咸丰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一个白胡子老者告诉咸丰,圆明园不久会遭遇大劫。老者是圆明园的土地神,他告诉咸丰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这块地方,所以请求辞去职务。梦里,咸丰以为老者是嫌官职低,便承诺给他封高官。哪知老者飘然而去,再也找不到。
这个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后来人们确实发现土地神被赏了二品顶戴。
10月6日,法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第一轮抢劫。这时,英军还在和清军交战。10月8日,在英军的威胁下,清廷官员释放巴夏礼。10月10日,英法联军让清军交出安定门,奕䜣只能照办。此时,英法联军完全控制了北京城。
一位法国伯爵见证了这一切,这位伯爵是个贵族,所以难免有些高贵气质,他似乎看不惯法军对圆明园的强盗行为,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面:
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不抱任何偏见、却也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贪婪地欣赏着这一幕奇怪且令人难忘的情景: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咒骂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初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蚁窝,那些受惊了的勤快的黑色小动物带着谷粒、蛹虫、卵或口衔麦秆向四面八方逃去。一些士兵头戴着皇后的红漆箱;一些士兵半身缠满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和一块块水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衬衣里、帽子里,甚至胸口还挂着珍珠项链。再有一群人,他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座钟和挂钟,匆忙地离去。工兵们带来他们的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这一副情景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胡思乱想出来。
……
哦,我的天哪!
这位法国伯爵的文字可能有一点点装逼,通篇都在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与高贵,跟这些强盗不是同一类人。但他毕竟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所以我们还得感谢他。
英军显得更有秩序,他们是分批去抢劫的,军官先抢,然后再轮到士兵。据说这些老外还挺合作的,在分赃的时候他们表现得很文明,也就是说没抢到或者抢少了的人不必担心,大家根据宝物的价值公平分配,最珍贵的礼物留给英国女王和法国皇帝。
据说英法联军撤退时,载运赃物的车队有几里长。
这些强盗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进入圆明园抢劫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不抢倒让人费解。问题是,抢完之后他们干吗要一把火烧掉呢?
这跟项羽、黄巢、张献忠等人是一个德行,不能拿走的就烧掉。西方世界自诩文明国度,他们怎么也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说过这样的话:“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这些稀世珍宝让我眼花缭乱。”
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人心!确切地说,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这个圆明园。”
是不是因为这座园林太美了,战争又恰好激发了人灵魂的毁灭欲望,所以他们才烧毁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据说烧毁这场园林的原因是一起外交事故,原来僧格林沁抓住巴夏礼等人时,一共有39个英国人,但是后来清廷释放的时候只有19个人,也就是说少了20个。这20个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抑郁死的,还有可能是吓死的,英国人却认为他们全都是被虐待致死的。
为了报复清廷的“残暴”,英军决定以焚烧园林的方式报复,他们最开始打算烧毁紫禁城所有的皇宫。后来觉得这么做可能有点过分,搞不好会惹怒整个中国人民,又或是导致软弱的清政府下台,清政府下台后,一旦换上了强势的政府,他们的利益就会受损。英国人还要求法国人一起焚烧圆明园,法国人没那么多愤怒,至少清廷没有处死他们的俘虏,所以拒绝参加。
英国人在焚烧圆明园之前说出了他们的四点理由:
一、圆明园是俘虏们被虐待的地方,就是在那里,我们的同胞被锁链拷起来,残酷的清政府不给他们吃喝。
二、如果我们不严惩清政府,英国就不会满意。严惩,是英国人对人权遭到野蛮侵犯时所表示的愤恨。
三、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求和平、签条约,然后撤军,清政府就会以为他们可以不受惩处地抓捕和杀害我们的同胞,在这点上,我们有必要让他们醒悟。
四、圆明园在皇帝心中极为重要,我们摧毁它只是针对清政府,而不是人民,因为只有清政府应该对这些野蛮罪行负责。
1860年10月18日,英军统帅格兰特派遣一个师的军队烧毁圆明园。京城上空烟雾弥漫,它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历史将会有一段长久的动荡,象征着几千年来帝国的根基在动摇。这场来自海外的浩劫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转折点,它积极的意义在于把沉睡在专制制度里的人民惊醒。
曾经辉煌灿烂的圆明园,只留下一片废墟。这片废墟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科书中经常提及的道理,它还告诉我们要想强大必须变革,封建专制是落后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