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 误事宠臣叶名琛
一个太平天国足以把国家搞得天翻地覆,这时候如果洋人能够厚道一点,情况或许不会糟糕到这个地步。咸丰万万没有料到列强会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很无辜:我什么时候招惹你们了?
这事如果真要怪的话,就怪咸丰的宠臣叶名琛。
论年龄,叶名琛可以当咸丰的老爸,大他二十二岁。叶名琛一生非常顺利,二十六岁考中进士,之后做官一路飙升。叶名琛这人既有实干才能,又会文章之术,还懂理学。这样一个人,升官想慢一点只怕都难。
道光赏识叶名琛,咸丰就更加赏识他了。当年英国人要进入广州,就是叶名琛和徐广缙死扛着,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一点,咸丰牢记在心里。徐广缙被派去征剿太平军后,叶名琛顺理成章地成为两广总督。叶名琛也确实是实至名归,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广州的凌十八起义,粉碎了凌十八和洪秀全会师的计划。
叶名琛对外能让英国人服帖,对内又能干净利落地消灭流寇,在咸丰眼里,他简直是个全才。
不久,广州爆发了大规模的天地会起义,人数发展到十万,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包围了广州。叶名琛手中可用的兵只有一万人,处境是很艰难的,但叶名琛并没有开口向咸丰求救,甚至都不伸手要钱,居然自己摆平这些人,把他们赶出广州。
在叶名琛的治理下,广州的战火终于熄灭。你说咸丰能不高兴吗?广州人向来喜欢闹事,全国各地都乱了,这里还不乱,全国各地都伸手要钱,唯独叶名琛好像从不缺钱花一样。叶名琛,你是好样的,多一些你这样的人,国家也不会变成这样。
咸丰接连加封叶名琛为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把广州的事情放心地交给他,自己不闻不问。叶名琛呢,不仅把广州治理得秩序井然,还不断地支援湘军,为湘军采购军火。
在清朝,两广总督相当于外交大臣,叶名琛负有双重使命。在当时的情况下,外交是最难处理的。
叶名琛失败就失败在外交这块。
1854年4月25日,英国公使包令要求会见叶名琛,谈论修约的事。所谓修约就是英国单方面提出霸王条款。叶名琛虽然骨头很硬,但是他不懂怎么跟外国人打交道,他的外交策略非常简单,就是避免跟外国人接触,对于外国人的要求尽量用温和的语言拒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包令想进入总督衙门跟他谈判,叶名琛自知拒绝不了,表示不可以在衙门里,只能在城外的酒楼里谈。包令很恼火,坚持要在衙门里谈。
包令看这事没有结果,加上他了解叶名琛这个人是个一根筋的顽固派,决定直接到上海或是天津,跟清廷的其他官员交涉。
叶名琛给咸丰上了一封奏折,大意是说这些洋人就喜欢瞎折腾,皇上您不用担心,这事我能搞定。
咸丰对叶名琛非常放心,认为他一定能驾驭自如,自己都不用给他什么指示。
包令到上海后,跟江苏官员讨论修约的事,咸丰知道后,命令江苏官员把这些事情全部交给叶名琛。这下,英国、美国、法国三国的公使急了,他们在香港召开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如果跟叶名琛谈的话,绝对谈不拢,现在唯一的办法是三国公使一起北上,当面跟咸丰谈。
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一看这架势,很担心,加上三国公使派人前往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很有可能跟太平天国勾结。吉尔杭阿建议咸丰派出钦差大臣会同叶名琛一起跟外国公使谈判,意思很明显,担心叶名琛搞砸,想削弱他外交的权力。咸丰接到这个奏折后,不喜反怒,大骂吉尔杭阿一派胡言。由此可见,他对叶名琛的重视和信任。
三国公使给咸丰递交了一份密密麻麻的修约,咸丰不懂对外事务,让他们跟叶名琛谈。
三国公使白忙活了一阵,只好南下回到香港,他们都是识时务的人,谁也没有去找叶名琛。此时,英法两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没时间找中国麻烦。美国人更聪明了,他们看清军和太平军打得你死我活,到底鹿死谁手还不知道,所以主张多观望一段时间,等他们分出了胜负再找人去谈判。
后来形势的发展超出了叶名琛的预料。
12月7日,天地会的红兵围攻广州,叶名琛急了,忽然想起了英国人包令,希望他能出兵帮忙剿匪。包令也狡猾,表示这是中国的内战,英国不愿参与其中,如果非要英国人帮忙的话,最好是在总督衙门好好谈谈。包令觉得这次一定可以入城,便派军舰进入珠江,停泊在广州城外。
叶名琛是怎么反应的呢?他仍然坚持拒绝英军入城,也不同意在总督衙门谈判。两方都僵持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广州城的危情缓解。包令也识趣离开。
1856年,《中美望厦条约》到期,美国会同英法再次提出修约,叶名琛又拒绝了,美国公使又提议北上,包令说,省点力气,回去吧。
美国公使死脑筋,仍然坚持北上,结果还真有些斩获。太平军先后拔掉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忽然有种来日无多的感觉,让叶名琛变通一下,勉强答应他们一两条。叶名琛自认为非常了解洋人,说这样只会激起他们的贪欲,绝对不可以有半分退让。咸丰没办法,只好表示,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此时,包令正向英国政府申请调集军舰,包令对国会说,不动用武力,修约是不可能的事情。对此,叶名琛毫无感觉,仍然沉浸在挫辱包令的快感中。咸丰此时也乐得纵情享乐,现在天下还是爱新觉罗的,赶紧抓紧时间喝酒玩女人,再晚了恐怕要喝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