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上烽烟 老大之死
现在我们该说说朱㸣的下落了,朱㸣自从和蔡牵决裂后,有传言说他的坐船被击沉溺亡。事后,人们在广东发现了朱濆的下落。朱㸣也是走投无路,一度想在潮州澄海县接受招抚。
当时新任的两广总督那彦成主张对海贼进行招抚,不过广东巡抚孙玉庭强烈反对,所以,朱㸣想接受招安也不可能。
那彦成是乾隆名臣阿桂的孙子,嘉庆还是比较看重这个名臣之孙的,那彦成年轻时就担任军机大臣,随后又担任工部尚书、都统、内务府大臣等职。可惜,在做官方面,他比不上祖父阿桂,他很难容人。就任两广总督后,他就因为招抚的事情和孙玉庭闹翻了。最终,孙玉庭占上风,嘉庆将那彦成解职。
清廷的政策之所以发生转移,是因为势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国内的动乱已基本平定,此时没有必要对海贼进行招抚了,招抚要花费很多钱财,征剿的话相对还要划算一些。
征剿海贼这事还是李长庚最擅长,虽然之前有人弹劾李长庚,但嘉庆不但没有听信谗言,反而把弹劾之人治罪,李长庚因此更加卖力效命。
嘉庆十二年(1807年)春,李长庚在大星屿击败蔡牵。十一月,又在浮鹰山再败蔡牵。最后,将蔡牵逼出近海,此时蔡牵的家当只剩下三艘大船、十艘小船,而李长庚的力量是蔡牵的几十倍。一向沉稳善战的李长庚产生了轻敌情绪,由此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李长庚以为稳操胜券,亲自带兵打头阵,冲在最前面,没想到蔡牵一个炮弹发过来,击中了李长庚的船只,李长庚被弹片击中咽喉,流血不止,第二天殒命。
李长庚虽然当场倒下,但清军在势力上仍然占据优势,然而主帅重伤濒死,副将张见陞吓怕了,居然下令撤军。蔡牵这人真是命大,又侥幸逃过一劫。随后,蔡牵逃到安南港口休整。李长庚不久就咽气了,相信弥留之际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时怎么就那么轻敌呢?
得知李长庚牺牲,嘉庆泪流满面地说:“朕和李长庚素未相识,因为他为国效力,朕屡次嘉奖。没想到他在大功即将告成之前就为国捐躯了,李长庚虽然牺牲了,但贼众经过他多年征剿,已是强弩之末。”嘉庆追封李长庚为三等壮烈伯,赐号“忠毅”,并在李长庚的家乡为他立祠。
然而,张见陞临阵脱逃这一节却没有受到追究,闽浙总督阿林保一向和李长庚关系不好,蓄意庇护张见陞,瞒过嘉庆。
李长庚虽然为国捐躯,但是蔡牵不能不除。随后,嘉庆任命李长庚的部将王得禄为浙江水师提督,专门负责搜捕蔡牵;钱梦虎为广东水师提督,专门收拾朱㸣。
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蔡牵在安南待烦了,又乘风破浪回到福建。不过今非昔比,蔡牵旧部下王铎、王准、郭秋等人多已经投案自首,他的两个义子也被清兵捕杀,蔡牵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寻思着再和朱㸣联手。
于是,蔡牵辗转来到浙江海域,和朱㸣在舟山海域再度联合,可惜两人的势力都大不如前,联合不久就被浙江水师击败。失败之后,蔡、朱二人再次分裂,分裂之后,朱㸣再次坐船出走,在回广东的路上,金门总兵许松年追着朱㸣不放,终于将他击毙在海中。
朱㸣虽死,他的势力却依旧存在,由弟弟朱渥接管。
朱㸣死后,蔡牵的日子更加难过了,势单力孤不说,物资也越来越匮乏。清军采取了封锁策略,断绝了岸上的物资供应,与此同时,还经常派出船队搜捕他,蔡牵不得不经常更换坐船。
嘉庆为了解决闽浙水师的派系斗争,提升王得禄为福建水师提督、邱良功为浙江提督,陕西巡抚方维担任闽浙总督,而阿林保则调离福建。
闽浙水师的派系斗争解决后对蔡牵是一场灾难,他以前还可以利用清军的派系之争找到缝隙生存,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不久,王得禄和邱良功就将蔡牵包围在定海渔山,激战了两天一夜,蔡牵弹尽粮绝,却始终无法突围。弹药用光了,蔡牵居然用银子当炮弹,而且还打断了邱良功的肋骨。银子的威力毕竟比不上炮弹,换作炮弹,邱良功可能已经步李长庚的后尘了。王得禄也受伤了,还好都是轻伤。
蔡牵真是一个顽敌,王得禄和邱良功都明白,此人今日不除,以后不知猴年马月能够再有这样的好机会。
当银子告罄以后,蔡牵真的是无路可退了。他知道自己这些年来运气一直不错,现在他明白,这些好运害苦了他,他曾经错误地把这些好运理解成天子之命。今天,好运气用完,他自知难逃一死,便用大炮砸沉了自己的船,选择自尽的方式来维护一个造反者最后的尊严。
这事办得让嘉庆很满意,加封王得禄为二等子爵,邱良功为三等男爵。当时,很多人为邱良功打抱不平,说你们功劳一般大,凭什么王得禄的封赏比你高。邱良功倒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他笑道:“以前海患不平,全因为派系斗争,现在海患平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又何必计较这些次要的东西。”
邱良功是个识大体的人,国家的利益远远比个人的一点利益重要,如果当官的都像邱良功这样,像蔡牵这样的人也就没有机会兴风作浪了。
蔡牵死后,“海贼”们知道他们横行海上的日子已经是过去时了,朱渥看清了形势,带着所有的船只人马向清军投降。朱渥给清军送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舰船四十二只,大炮八百多门。嘉庆既然庙号仁宗,自然不至于杀掉投降的人,将朱渥遣散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