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上烽烟 海患成灾
清廷对海上活动有很多限制,这是闭关锁国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为了一家的江山,而将全国人民都与世隔绝起来,这显然是一种非常自私,而且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
乾隆末年,海上洋盗势力猖獗,这些活动可能跟安南的新任统治者阮氏家族有关系。当时清廷高层将“海事”“苗事”和“教事”称为对帝国有威胁的三件大事。
这些海洋盗贼的背景复杂,但有一点清政府几乎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活动背后有安南国王阮光平和阮光缵父子的支持。这些海盗跟今天的海盗没啥区别,他们对海上来往的商船进行打劫获利。海盗的活动严重地损害了清政府的利益,嘉庆刚即位不久,就着手打击海盗活动。
嘉庆任命福州将军魁伦、广东巡抚朱珪、浙江巡抚吉庆缉拿海盗。当时清廷的水师并不足以远洋出行,只能在近海进行搜捕,同时切断海盗岸上的补给。
不久,魁伦缉拿了一百三十名海盗,其中有五十人是无照出海捕鱼的渔民,嘉庆发现这事后,对魁伦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认为他将无照渔民和海盗混为一谈,分明是冒功。
元月过后,嘉庆谕示军机大臣:海盗长期生活在船上,油盐柴米从哪儿来的?一定是靠沿海的渔民接济,这些渔民卖给海盗食物虽然是为了谋生,但势必助长海盗的气焰,所以一定要对渔民严加盘问。
魁伦后来抓住了一个海上贩子蓝三世,最后虽然查明他并没有向海盗贩卖物品,但为了杀一儆百,魁伦还是把蓝三世处以绞刑。嘉庆获知此事,不但没有责备魁伦,反而夸奖他办事有方法。
由于当时国家危机四伏,嘉庆叮嘱魁伦对海盗采用剿抚并用的手段。盗贼首领纪培投诚之后,嘉庆决定“以盗制盗”,利用纪培缉拿海盗。海盗熟悉海盗,嘉庆用海盗来制服海盗,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成本最低的一种选择,国家内忧太重,分不出太多的力量对付海盗。尽管如此,在治理海患方面嘉庆还是严格要求的。
嘉庆的老师、两广总督朱珪曾经抓获了一个海盗头目何玉理,发现此人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就在海上打劫。这本来是应该奖励的,但是嘉庆却降旨责备朱珪,说这个海盗猖獗这么长时间直到现在才抓住,充分说明各级官员办事不力,要求刑部对朱珪严加议处。
朱珪是嘉庆非常尊敬的一个老师,嘉庆应当不至于吃饱了没事去为难自己的老师。当然,很有可能是和珅在乾隆面前说了什么,嘉庆不得不做出一种姿态。由此也足以说明嘉庆对海盗一事的重视。
当时的海盗不仅打劫中国的商船,远洋来华的外国商船也未能幸免。
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两广总督吉庆发现了一个英国商人,根据这个英国商人的说法,他乘坐的商船在两个月前被劫持,船中共有十人,其中六人被害,三人被劫走,他侥幸抱着木板漂流逃走。类似的事件经常在中国近海附近发生,以至于英国政府几次提出派遣军队协助清政府征剿海盗。嘉庆当然不能接受这个建议,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是相当强的,决不允许外国舰船开进中国海域。
不过,英国提出这个问题,足以说明当时海盗情况之严重。海盗的活动,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海上贸易。
对于安南阮氏幕后支持海盗的行为,嘉庆当然是非常反感的,不过嘉庆不便公开谴责安南,甚至让下面的人不要张扬。这是从大局来考虑,国内局势很不稳定,不宜跟安南结仇。
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两广总督吉庆又上奏发现安南的海盗,请示要不要照会安南国王。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证据,但谨小慎微的嘉庆还是主张不声张,他认为不能轻易挑起国家之间的矛盾。
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发生了一件特别的好事,这件好事用瞎猫碰死耗子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安南有三十艘海盗船,纠合中国水澳帮、凤尾帮海盗船六七十只,在浙江沿海汇集,准备进逼台州。恰好当时海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海盗船只覆没殆尽。一些抱着浮木,或者泅水上岸的海盗都被定海镇总兵李长庚俘虏。在这些俘虏中,有安南的四个总兵,这足以证明安南政府跟此事脱离不了关系。
这四个总兵被处以极刑,嘉庆把他们的官印归还安南国王——这一招非常厉害,看你脸往哪儿搁,看你如何解释这事。当时安南内战一触即发,安南新旧势力争权夺利呈白热化。新阮代表阮光缵为了讨好清廷,抓住六十多名海盗送往广东,这些海盗可能都是旧阮操控的,阮光缵做出这种姿态,丝毫不能改变他是海盗幕后头头的事实。
但阮光缵讨好清廷的自作聪明的做法,引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许多海盗因此不再相信他,纷纷投降清政府,表示愿意配合清廷消灭海盗。
嘉庆七年(1802年)八月,阮福映打败了阮光缵,为了得到清廷的支持和册正,阮福映抓住海盗首领莫观扶等三人,送到广东正法。经过审讯得知,莫观扶等人本系内地盗犯,后来投靠了阮光缵,阮光缵封他们为总兵,让他们从事海上盗窃。
阮光缵政权覆灭后,海盗问题终于告一段落。新任的阮福映政权在嘉庆的软硬兼施之下,不敢再肆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