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白莲教风云 官逼民反——历史再循环

我们再回到禅位大典吧,体会一下那普天同庆的一幕,当时谁也没有料到灾难会来得这么快。如果是天灾尚可以理解,可惜偏偏是人祸。

禅位大典之后,性喜奢华的乾隆举办了盛大的千叟宴,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川楚一带的人民却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这是非常讽刺的,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乾隆没有料到在他的统治下,还有许多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当乾隆在千叟宴上满怀盛世豪情之时,警报已经传到了京城。

在清廷档案中记载了对白莲教起义原因的调查,直接原因是教首宋之清被清廷抓捕处决。宋之清在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一带传教,秘密策划反清活动。事情败露后,地方官开展地毯式搜捕,逮捕了以宋之清为首的六十七名教徒首领。宋之清被凌迟枭首,其余人全被斩首。

这次起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直接打出了“官逼民反”的旗号,其他起义大多也是官逼民反,但像白莲教起义这样直接将官逼民反堂而皇之地打出来还是很少见的。

在乾隆中后期,皇室贵胄和地方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丧失土地,无以为业。许多人拖家带口逃到深山老林里,过着半原始的生活。乾隆末年,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省发生了天灾,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当时逃到山林里的百姓最多达到百万人,这样庞大的一群失去生计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想象会出现什么情况。

就在大家感觉天晦地暗的时候,白莲教教徒来到了人们中间,好比耶稣来到生活在罗马暴政之下的人群中。他们向百姓宣扬:“信仰白莲教吧,从此你们就可以获救,没有生命危险,不用一分钱就可以走遍天下。加入我们吧,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你们也会有。”

对于受难的劳苦大众,这些话如同福音。救世主来了,不跟着他又跟着谁呢?就这样,白莲教的队伍迅速膨胀。

星星之火,很快燎原,当白莲教在全国蔓延开来时,清廷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剿抚。

在剿抚中,最为给力的是四川南充县一个著名的清官,此人名叫刘清。由于刘清官声很好,在四川一带颇有名望,所以很多起义军都被他“安抚”了。对于招抚的义军兵民,刘清也非常爱护,这无疑对义军构成了一种可怕的威胁。义军宁愿官兵残忍一点,这样也好全力反抗,可是一旦刘清这样的人出现了,你去打他又显得自己不义,是刁民所为。像刘清这样的人,对义军来说是一股令人纠结的反对力量。

当时四川的起义军用颜色作为军号,有点儿类似于八旗。白号的首领王三槐骁勇善战,然而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过于相信刘清。刘清把他骗到清军大营后,居然将他逮捕,解送到京城,随后被处决。

到了京城后,嘉庆亲自审问王三槐。王三槐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是要造反,是那些当官的逼我们造反。”

嘉庆虽然生气,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几分道理,问道:“难不成四川就没有一个好官吗?”

王三槐答道:“只有刘青天一人而已。”别人把他卖了,他还记着别人的好。

刘清虽然出卖了义军首领,这个首领却为他做了一次临终宣传。从此,刘清名扬天下,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清官。

清官不好当,虽然刘清功劳很大,但是清廷却把功劳都给了将领勒保等人,只字不提刘清。这个很好理解,刘清在“贼众”中名声很好,在清廷看来,如果重赏刘清,等于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刘清属于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官员,分好处的时候拿不到,碰到了要作战或是安抚,总是让他亲往第一线。事后,刘清仍然经常亲自到白莲教大营安抚,大家因为王三槐的事都不再敢轻易相信他,不过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清官,所以不忍心杀了他。

刘清先后招抚的人超过了两万,大家并没有因为他骗取了王三槐的信任而怨恨他。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当时百姓深受贪官污吏之害,难得出现一个清官,大家都知道珍惜,哪怕这个清官出于某些原因伤害了大家的感情。

嘉庆后来发了一道上谕,承认白莲教起义是“官逼民反”,对起义的大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但是他把责任全都推到和珅身上,认为官僚集团这么腐败是和珅一手造成的。

嘉庆认识到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如何处理皇帝代理人——也就是官僚集团跟人民的关系。尽管意识到这个问题,嘉庆却没能解决,有人说嘉庆性格优柔,手段平庸,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我们不能对嘉庆求全责备,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很少有人能解决。

这里顺便说说刘清的结局,刘清的结局不怎么好,但也不怎么坏。白莲教平定之后,嘉庆亲自召见刘清,高度赞扬他是一个大清官,是巴蜀人民的幸运。嘉庆还准备提拔刘清为四川布政使,相当于省内二把手,主管财务。然而,刘清却以才力不够拒绝了。

刘清真的才力不够吗?不是这样的,刘清很明白,如果自己担任布政使,一定会认真清理整顿财务,这样做必然会得罪很多人。如果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不符合自己做官做人的原则。权衡之下,还是不当这个官。所以,刘清改而请求嘉庆给自己一个武官的职位,于是嘉庆让他做了山东登州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