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诸子的思想与学说

战国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是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少数贵族已不能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随着私学的出现,“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游说之士,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齐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甚至连一些贵族、官僚也招贤养士。齐国在临淄稷门设馆,招徕慎到、邹衍等知名之士,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不任职而议论国事,从战国初到战国末,稷下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秦相吕不韦也“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吕氏春秋》一书即由其门客撰写而成。养士之风的盛行,为文学之士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可以潜心于学术,著书立说,使文化学术获得空前发展。

《汉书·艺文志》说:“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说明众多学派的产生是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各国君主不仅对各家“兼而礼之”,不主一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家之间的相互论战,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显学除孔、墨两大家之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诸家,一家之中也不断分化为更小的学派,如韩非说战国末“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而他们确实“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都作出一定的贡献。

墨子,名翟,约生于春秋末年,鲁人,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家的出现较儒家略晚,但墨家对儒家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儒、墨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两大派。流传至今的《墨子》一书,其中保留着墨子的思想和主张,也有部分为其后学的作品,书中提到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种主张,是墨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墨学带有较强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在战国时为显学,但从秦汉开始,墨家某些观点渐被儒家所吸收,其余则因不合世用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故渐趋于衰落。

孟子,名轲,邹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下,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孟子主性善之说。他要求人们通过存心养性,努力使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扩而大之。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关于仁政的学说。仁政的具体内容是要求君主去注意和改善农民的生活处境。他还提出“民贵君轻”的说法。孟子的学说对后代的思想文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的仁政和重民思想,对后代开明君主或进步思想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北宋以后,孟子的著作也成为儒家的经典。长期以来,孟子因仅次于孔子而被称为“亚圣”,人们也把儒学称之为“孔孟之道”。

老子,事迹不详,流传至今的《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即道家思想)的主要依据。书中提出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的观点,以为天地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而运动的。老子在朴素辩证法的指导下,认为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对立转化的联系。他在治国方面则强调“无为”。即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逆理而动。特别注意宽减农民的租税负担。《老子》书中的许多哲学原理,对后来中国社会有过深远的影响。如统治上层常用“无为”来缓和国家与人民的矛盾,而像小胜大、弱胜强之类的思想,又成为下层人民展开反抗斗争时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庄子,名周,宋人。他曾做过漆园吏,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战国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流传至今的《庄子》,涉及了许多有关宇宙万物的探索和讨论。《庄子》把道看作宇宙的本源。道是自然无为,人只能顺从它而不能超越它或违背它。故崇尚道实际上就是崇尚自然。《庄子》还提出了避免形而上学看问题的相对主义,即“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彭祖为夭”。但相对主义运用到社会政治方面,则认为儒墨孰是孰非无法回答,从而导致认识上走向不可知论的倾向。由于《庄子》崇尚自然,故而强调人的活动必须和客观规律相顺应。但另一方面,只强调适应自然却又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人。他批判各家,又吸取各家之长,是战国末儒家之中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他接受了道家的自然观。所不同的,是荀子以为人定胜天而不应单纯顺应自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见解,与孟子正相反,他主张人性恶,认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才能使人为善,以至变成圣人。但孟子的重民思想,也为荀子所继承。他还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一贯的崇礼主张,在强调礼治的同时,又提出实行法治的重要性,这是他和以往儒家的不同之处。王霸并用,礼治与法治相辅而行,是荀派儒学的一大特色。

韩非,战国末韩人。和李斯都曾师事荀况。他是战国末法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一书,是其思想之集大成。他以为人类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即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当今就必须依靠暴力和法治。在此基础上,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各个法家学派的经验,认为法、术、势三者必须并重。法固然重要,但君主要有一定的权力和威势,否则法令难以贯彻下去。除了势以外,君主还要有一套控驭臣下的权术,否则君主的地位不会巩固。他又以申不害、商鞅为例,说明只有法或只注重术都是有缺陷的。故韩非成为战国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荀子的人性恶为韩非所继承。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因此治国就离不开刑、赏,而且用刑越严越好。他又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即不允许法家以外各个学派的存在,彻底否定德化和教育的作用,使极端的专制主义贯彻到文化思想领域。以上的一些主张为促进秦统一和速亡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有关法治若干基本准则,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为许多王朝所采用。

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当时文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诸子的学说,是当时人智慧的结晶,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荣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