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一、江都宫变
政变需要什么?除了领袖、武装这一类基本准备之外,政变还需要一个触发点,或者说,一个导火索。现在,宇文智及和司马德戡要鼓动骁果政变,导火索是什么?他们编造了一个谣言,在骁果之中煽风点火。谣言说:“陛下闻骁果欲叛,多醖毒酒,欲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陛下已经知道你们这些骁果要叛逃了,他准备了许多毒酒,想要趁宴会之机,把你们都毒死。毒死你们这些关中籍贯的骁果之后,他自己再和南方人留在江南过好日子。
这个谣言一出来,骁果可真被激怒了:我们只不过想回家而已,并没有把你怎么样,你居然就要毒死我们!既然你对我们不仁,休怪我们对你不义!
眼看着骁果人人惊恐,个个愤怒,司马德戡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十日,他就把骁果中的大小头目都召集起来,跟他们说了政变的打算。这些小头目只回了一句话:“唯将军命!”我们都听您的了!
就这样,政变的动员顺利完成,当天下午,政变正式开始了。
三月十日这一天,正好是个阴雨雾霾的天气,下午四五点钟,天就已经黑了。趁着天黑,司马德戡把御马厩里的御马都牵了出来,又把兵器磨得闪闪发光,这是所谓厉兵秣马。紧接着,每个将领的职责也分配清楚了。其中,宇文智及在宫城外策应,宫城里的工作则由司马德戡负责。
司马德戡的两个哥儿们元礼和裴虔通本来就负责殿内宿卫,现在,他们继续负责大内里的工作,盯着隋炀帝。另一个叫唐奉义的将领本来负责关闭城门,这时候,司马德戡对他说,当天晚上城门只要虚掩,不上门闩,确保城里城外往来畅通。司马德戡本人则负责把几万造反的骁果都集中到他管辖的东城,作为战斗主力。这一切安排好以后,到了三更,司马德戡点燃火把,跟城外的宇文智及通风报信。
这一打火把,隋炀帝可就看到了,再说,毕竟是几万士兵集结,总会有动静,所以,隋炀帝也觉得有点儿反常,就问殿下宿卫的裴虔通怎么回事。
裴虔通气定神闲地回复道:没什么大事,草坊失火了,正救火呢。
裴虔通是从隋炀帝当晋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身边的老臣,隋炀帝对他一向信任有加,现在听他这么说,也就信以为真,不理论了。
隋炀帝不理论了,可是,就在这最危急的关头,有两个人看出问题来了。
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是燕王杨倓。杨倓是隋炀帝的长子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六岁,聪明俊秀,是隋炀帝最喜欢的孙子。杨倓当时住在宫外,听见士兵吵吵嚷嚷,他马上明白,这是出大事了,禁军们怕是要造反!怎么办?赶紧给隋炀帝通风报信吧。
别看杨倓只有十六岁,但是他知道,这时候不能走任何正规渠道了,只能偷偷地溜进去。于是,杨倓趁着夜色偷偷从宫城北边的芳林门旁边的排水口爬了进去,打算从这儿经过玄武门,再到隋炀帝的寝宫。
杨倓有防备,造反的骁果更有防备。杨倓刚到玄武门,就被守门的士兵拦住了,问他半夜进宫干什么。杨倓回复说:“臣猝中风,命悬俄顷,请得面辞。”我突然中风了,就要死了,请让我当面向皇上告别。
这谎话编得也太离谱了,谁会相信!不仅不让他进,裴虔通干脆把杨倓抓了起来。这样一来,杨倓想要挽救危局的努力也就落空了。
第二个发现问题的是“五贵”之一的宰相裴蕴。宇文智及在宫城外集结兵力的事情,被江阳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个县令忠实于隋炀帝,赶紧把情况汇报给了宰相裴蕴。裴蕴一听也很着急,情急之下,就想假传圣旨,把宫城外所有军队都交给大将来护儿调遣,然后再把替隋炀帝划龙舟的那些殿脚(船夫)都集中起来,交给燕王杨倓调遣,靠这两支力量先逮捕宇文化及兄弟,然后再打进皇宫,救援隋炀帝。
这个主意听起来相当不错,如果顺利实施,未必不能力挽狂澜。然而,它并没有实施。因为裴蕴犹豫了一下,他觉得,这件事自己一个人做不来,还得找另一个宰相虞世基。
为什么要找虞世基?自从宇文述死后,虞世基就成了隋炀帝面前最能说得上话的人了,算是首席宰相,位置比裴蕴靠前。更重要的是,虞世基当时担任内史侍郎,所有的制诏,都是由隋炀帝口述,他来起草的。现在裴蕴想要假传圣旨,也得由他来起草和发布。既然如此,那就先找虞世基去。
听了裴蕴的想法,虞世基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呢?那就得看虞世基是什么人了。我们此前探讨朝廷“五贵”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虞世基是个标准的秘书人才,非常柔顺、听话,让他照着隋炀帝的意思说话办事,他很擅长,但是,让他在危急关头自己做出决断,他可就不擅长了。现在,裴蕴请他假传圣旨,发布号令,他哪里有那么大的胆子!万一这个情报是假的呢?他怎能担得起那么大的责任!所以,干脆否决了裴蕴的意见。就这样,因为虞世基的不敢担当,这个拯救危局的机会也丧失了。
两个先知先觉者都无能为力,这样一来,隋炀帝也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任凭叛军宰割了。
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兵分两路,进入隋炀帝的后宫。
先看第一路。这一路由裴虔通率领,带几百个骑兵直扑隋炀帝的寝殿成象殿。当时,宿卫成象殿的是右屯卫将军独孤盛。独孤盛一看裴虔通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赶紧问:怎么回事?裴虔通说:“事势已然,不预将军事;将军慎毋动!”我们是搞政变的,目前形势已经这样了,不关独孤将军您的事儿,您只需保持沉默,一边儿待着去。我们也不杀您。
独孤盛是忠臣,一听这话,来不及披上盔甲,挥起大刀就扑了过去,他手下只有十几个人,裴虔通身边可是有几百人,寡不敌众,没几分钟就被砍倒在地上,这样一来,裴虔通再往前推进,也就无人阻挡了。
再看第二路。第二路由司马德戡率领,直扑玄武门。玄武门在隋唐时期可是非常敏感的一道门户,那是宫城的北门,隋唐时期,皇帝居住的宫城在城市的北面,因此,从北门进去,就能直接进入皇帝的后宫。既然玄武门如此重要,一般来讲,皇帝也都会把最信任、最精锐的部队放在这里,保卫自己的安全,隋炀帝也是如此。
自从到了江都之后,隋炀帝就从官奴里挑选了几百个壮汉,号称给使,专门宿卫玄武门,算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确保给使忠诚,隋炀帝给他们的待遇特别优厚,甚至把貌美如花的宫女赐给他们做妻子,所以,这些给使对隋炀帝忠心耿耿。既然如此,司马德戡率军突入玄武门,给使一定会拼死抵抗吧?根本没有。事实上,给使们居然集体失踪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隋炀帝和给使之间有个联络人,是个司宫(宦官),姓魏。隋炀帝对给使有什么吩咐,都让魏司宫传达。可是,恰恰就是这个魏司宫,当时已经被司马德戡拉下水,成了内应。这一天,魏司宫假传圣旨,让给使们都外出休假,所以,关键时刻,给使们居然一个都不在。
就这样,隋炀帝精心打造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没能发挥作用,司马德戡大摇大摆地进了玄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