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关中易主 二、霍邑之战

再来看代王杨侑。李渊不是声称要推尊杨侑吗?怎么杨侑也成了敌人呢?这其实一点儿都不难理解。别看杨侑当时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但是,残酷的政治环境催人成熟。他非常清楚,李渊的所谓推尊,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一旦让李渊进入大兴城,无论是大隋王朝,还是他本人,也就任人宰割了。所以,一听到李渊太原起兵的消息,代王杨侑马上安排两员大将进行殊死抵抗。

这两员大将,一个是虎牙郎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屯驻霍邑(今山西霍州);还有一个是屈突通,率几万骁果,屯驻在河东郡(今山西永济)。霍邑也好,河东郡也好,都在从太原进军大兴城的必经之路上,代王杨侑是希望依靠这两位将军,把李渊挡在潼关以西。李渊要想打进关中,必须先把这两处拿下才行。这样一来,李渊和两位将军必将狭路相逢。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十四日,也就是起兵的第十天,李渊的军队已经打到了霍邑旁边。但是,就在这个地方,李渊遇到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七月,北方的雨季到了。连日阴雨,道路湿滑,李渊的军队没法往前推进,只好就地驻扎下来。可是,没过几天,驻扎就变得困难起来,主要的原因是没粮食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三万人的军队没粮食吃,这不是等着哗变吗?

这也罢了,就在这时候,有一条小道消息不知从何而起,说突厥人背信弃义,和刘武周一起攻打晋阳了!

这条小道消息一传开,军队马上就慌了神。晋阳是李渊军队的大本营,粮食也罢,其他补给也罢,全靠晋阳供应。此时,李渊已经派人回晋阳去调集粮食去了,如果晋阳失守,这粮食恐怕就调不过来了!再说,不光是粮食问题,好多军人的家属都在晋阳,一旦晋阳失守,这些老弱妇孺可怎么办!

这时候,威望很高的裴寂先行表态:“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我们前面是宋老生和屈突通的军队,这两个人都挺有本事,而且据险死守,恐怕一时之间难以拿下。东都的李密也不是什么好人,虽然表面上说是和我们联合,但也很难相信,没准儿就会乘人之危,突然打过来。突厥更不可信,那是唯利是图之人,如果他们觉得跟刘武周打太原得到的好处比我们送给他的多,那他们一定会背信弃义。而刘武周就是一个靠突厥吃饭的打手。太原可是我们的大本营,将士家属也都在那边,这个地方绝对丢不得。此刻太原告急,我们得赶紧回去救援,其他的事都得往后靠!很明显,裴寂主张撤军。

他的话刚一说完,年少气盛的李世民马上反驳。他说:“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

这其实是一条一条地把裴寂的话给反驳回去了。

先说缺粮的问题。我们现在暂时是没有粮食,可七月田野里到处都是即将成熟的豆子和各种谷子,我们就近收割,也能解决一部分吃粮问题,这不是真正的危险。

再说敌人宋老生。宋老生是一个非常轻狂、暴躁的人,我敢保证,只要打一仗我就可以赢他,这个问题交给我,你也不用担心。

再说李密。你说李密可能偷袭我们,我认为不能。李密正守着他那几个大粮仓,美美地当着富家翁,他可没有那么积极进取。让他抛弃那份家底来攻打我们,我认为他做不到。

那么,刘武周和突厥呢?刘武周和突厥表面上是同盟,但其实也是各怀心事,互相猜忌。如果刘武周引得突厥人来打太原,他就不怕他刚刚占领的马邑也被突厥人顺手吃掉吗?

所以,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既然如此,李世民打算怎么办呢?他说:“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我们是义军,打出的旗号是拯救天下苦难。如果我们真的怀揣理想,就应该一鼓作气,打到大兴去;如果我们说得挺好,结果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往回撤,天下人会怎么看待我们?追随我们的士兵,又会怎么看待我们?很可能他们就解体了。如果大军解体,那我们就算回到太原,守住太原,也不过是跟其他那些婴城自保的盗贼一样,除了眼前的一点利益,什么都没有。到时候朝廷来围剿我们,我们恐怕连自保都难。所以我认为,绝对不能往回退,一定要一往无前。

军队里出现了两派意见,李渊到底听谁的?他是个老成持重之人,觉得还是裴寂的说法更稳妥些,所以不顾李世民反对,勒令军队回师。

这样一来,李世民可着急了。想再去劝劝李渊,可是天色已晚,李渊睡下了,不见人。情急之下,李世民索性站在帐外,号啕大哭起来,哭得李渊都睡不着了,只好把他叫进来,问他哭什么。

好不容易赢得机会,李世民不由得慷慨陈词:“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如今士兵是靠大义聚集起来的,如果一鼓作气往前走,就能够打败敌人。但如果往回退,气势先没有了,士兵心散了,人也就会散去。到那时候敌人再从后面追杀我们,我们必死无疑。想到这些,我怎么能不哭?

李渊一听,觉得也有道理,赶紧说:“军已发,奈何?”我已经让军队回撤了,怎么办呢?

李世民说:“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请自追之。”我率领的右军整装而未发,大哥建成率领的左军虽然出发,但估计还没走远,请您下令,让我去追赶他们吧。就这样,连夜又把左军追回来了。

峰回路转。不仅士兵追回来了,李渊派回晋阳运粮食的人也回来了,当然,突厥人进攻的小道消息也不攻自破,军队随之安定下来。这时候已经进入八月,雨也停了,万事俱备,正好鼓行向前!

八月十二日,李渊大军经过一个月的耽搁,终于来到霍邑,与宋老生对峙。眼下宋老生是守,李渊是攻,守的人和攻的人,谁更着急?当然是进攻方着急。所以,李渊这时候又陷入了一个新的烦恼中,万一宋老生固守霍邑,不出战,怎么办?

这时候,李世民又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您放心,宋老生有勇无谋,我们用轻骑向他挑战,按理他不会不出战;假使他坚守不出,我们就诬陷他对朝廷有二心,所以才拖延不战,他害怕被左右的人奏报,怎敢不出战呢?

李渊一听这个分析,不由得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这条计策,够狠,也够毒!

到底怎样“以轻骑挑之”?这时候,李渊先带着几百个骑兵到霍邑城东去迎接步兵,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带领几十个骑兵来到霍邑城下,他们拿着鞭子指来指去,好像在谋划将来怎么围城。

宋老生一看这些人如此嚣张,已经非常生气了,这时候,李世民他们又对着城头破口大骂起来,把宋老生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宋老生是个性情暴烈的人,早已忍无可忍,又看到李世民手下不过几十号人马,自然不放在眼里,领着三万士兵就从东门和南门杀了出来。这时候,李渊手下的步兵也到了,两军立刻陷入混战之中。

宋老生的军队从东门出来的比较多,李渊和大儿子李建成在霍邑城的东门列阵;李世民则在霍邑城南门列阵,对付从南门出来的守军。

宋老生的军队毕竟已经在城里养精蓄锐很久了,正处在以逸待劳的良好状态下;而李渊的军队则在外面风餐露宿了一个月,就连当天的早饭还都没吃,难免战斗力差一些。此刻李渊被宋老生的人马一冲击,不由得向后退去。这边李世民一看局面不好,当机立断,马上放弃南门,领兵就朝东门杀了过去。

这样一来,宋老生相当于腹背受敌,阵势就有点乱了。这时候,李世民挥舞两把大刀朝宋老生的军队砍了过去,一口气连杀了几十人,两把大刀都砍得卷了刃。古代人袖子宽,李世民又接连杀人,两只袖子里兜满了敌人的鲜血。只见他把袖子提起来,把血往外一倒,又冲入敌阵之中。有他这么身先士卒,很快,李渊这边的局势稍稍扭转了一些。

不过,虽然李渊的个人英雄主义很有魅力,但宋老生的三万士兵还是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持续战斗下去,胜负未可预料。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李渊这边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已经抓住宋老生了!这样一来,军心大乱,宋老生的军队再也无心作战,只知道没命地往回跑。李渊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哪能让他们再跑回去,早领着骑兵先去把城门从外面关上了。

宋老生跑到城门边,一看门关着,进不去,慌不择路,一下子就跳进了城边的壕沟里。这不等于自寻死路吗?李渊手下的将军刘弘基走上去,一刀结果了宋老生。宋老生尚且死得如此凄惨,他手下的将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说法,死者“伏尸数里”,惨不忍睹。就这样,到薄暮时分,经过将近一天的搏斗,霍邑终于被攻克了,代王杨侑设立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此失灵。

下一道防线就是屈突通把守的河东郡了。屈突通这个人前面提到过,是个厉害角色,大兴城里曾经有“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歌谣。他可不比宋老生,他沉得住气,自从手下跟李渊打了一个败仗之后,他就再也不出城了,婴城固守。这对李渊一方相当不利。

怎么办?这时候,李渊这边又发生争执了。争执的双方还是裴寂和李世民。

裴寂说:“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我们必须先解决屈突通。否则,如果我们绕过他,进攻大兴,他就会从后面打我们,到时候我们不就腹背受敌了吗?所以,不如先集中全力解决他,只要把他打败,再破大兴就易如反掌了。这是主张按顺序来,先解决屈突通。

可是,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兵贵神速。我们如果尽快打到大兴,那边就会来不及谋划,也来不及决断,在乱成一团的状态下,我们拿下它才容易。如果我们现在耽搁在河东郡,大兴城那边就会加强防守,再打就不容易了。而且,关中地区造反的英雄也不少,但都还不成气候,如果我们尽快招抚,以后就是我们的好帮手,如果我们不去,怕是容易被别人利用啊!依我看,屈突通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就算是我们绕过他去打大兴,他也不敢出来!

这两派意见谁的对?其实各有各的道理。那么,作为主帅的李渊怎么裁夺呢?李渊做了一个最妥当的裁决。他留下大儿子李建成,让他率领左路军,绕过河东郡,在河东郡西边的潼关驻扎下来,守着屈突通,不让他越过潼关救援大兴;同时,让二儿子李世民率领右路军全速前进,直取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