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密崛起 三、檄文讨隋
到这一步,李密有权、有兵、有粮、有地盘、有民心,要诛灭暴隋,他还应该干什么?还有两件事至关重要。
第一件,拿下东都,占领隋朝的政治中心。
第二件,制造舆论,让天下周知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进而拥护改朝换代。
这两样都做到了,才能建立一个新政权。攻打东都是一个大问题,留到后面再写。先看制造舆论。怎样才能让大家认可李密和瓦岗军不是造反的乱臣贼子,而是除暴安良的正义之师?怎样才能说服大家必须打倒隋朝?这时候不能光靠枪杆子,得靠笔杆子。
李密手下有一个笔杆子,名叫祖君彦。此人的经历,和唐朝扬州叛乱中给徐敬业捉刀代笔讨伐武则天的骆宾王有点相似。骆宾王是一代诗人,但官场不得志,最后才铤而走险加入叛军,祖君彦也是如此。此人是北齐宰相祖珽的儿子,从小博闻强记,出口成章,隋文帝的时候,大诗人薛道衡就向文帝推荐过他。没想到隋文帝一听这个名字就说,这不就是北齐大奸臣祖珽的儿子吗?这种人我不用!好好一个青年,就因为他爸爸的历史污点被晾在了一边。
好不容易到了隋炀帝时候,历史问题没那么敏感了,可是,隋炀帝在文学上颇有点自负,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对祖君彦这么一个大才子也颇为忌讳,只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宿城县令。怀才不遇,这让祖君彦非常不满,眼看着隋朝一天乱似一天,他也整天郁郁思乱。
心动就要行动,瓦岗军势力强大起来,祖君彦干脆投降了李密。李密正在创业时期,招贤纳士,对祖君彦自然奉若上宾,凡有檄文、告示,一律交给祖君彦负责。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祖君彦半生蹉跎,终于找到肯赏识他的人,也一心一意为李密效力。现在,李密要打舆论战,祖君彦大笔一挥,写成了一篇《为李密檄洛州文》,又叫《讨隋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恶。都是什么罪恶?
第一条,杀父害兄。
第二条,强奸亲妹。
第三条,沉湎酒色。
第四条,广建亭台。
第五条,横征暴敛。
第六条,巡游无度。
第七条,征伐高(句)丽。
第八条,拒谏妒能。
第九条,卖官鬻爵。
第十条,言而无信。
从私德说到公德,把隋炀帝骂了个狗血喷头。这也罢了,说完这十大罪状之后,祖君彦还加了两句厉害的对仗:“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把南山的竹子都伐下来写满字,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恶;把东海掘开,波涛滚滚,也涤荡不尽他的罪行!这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来历。这样的皇帝,不就是独夫民贼吗?所以,李密起来推翻他,就是救民于水火的正义之举了。
那么,这个檄文说的这十大罪状是真的吗?不完全是。比如说隋炀帝杀死父亲,就不完全对;再说他强奸妹妹,更是子虚乌有;说他沉湎酒色,也没什么根据。隋炀帝是个工作狂,几乎没什么机会坐下来享受生活。另外,他一生敬重萧皇后,三个儿子之中有两个是萧皇后所生,在好色这个问题上倒是比一般封建帝王还要检点一些。所以说,这些私德方面的指责,其实都不怎么可靠。
即使是公德方面,隋炀帝也绝不是一团糟。所谓广建亭台、巡游无度等问题都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不能一概算成恶政。要说真正无可辩驳的,也就是征伐高句丽、拒谏妒能、言而无信等三四条而已。
问题是,就这三四条,已经让老百姓深受其苦了,何况檄文又不是研究论文,只要铿锵有力、打动人心就是好作品,谁还那么认真地去分析真假?越是这种真假参半的,宣传起来才越有效果。所以,这篇檄文一出来,真是堪比雄兵百万,天下马上为之震动。
本来李密驻兵荥阳,兵锋就已经直指洛阳城了,现在再加上这么一篇厉害的檄文,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坐不住了,赶紧派了一个叫元善达的官员向隋炀帝报信。
元善达历经千辛万苦,赶到江都,一见到隋炀帝,眼泪滚滚而下。他说:“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李密拥众百万,包围东都,占据了洛口仓,东都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若是陛下迅速返回东都,李密的乌合之众慑于陛下威灵,必然会溃散而去;若陛下不回,东都就一定会陷落。
要知道,东都洛阳可是隋炀帝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西京大兴城。所以,听到元善达的奏报,隋炀帝也深受震动。可是,震动归震动,他会因此回东都吗?当然不会。
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人,经历过几番失败之后,他已经心灰意冷,再没有当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勇气。怎么打发这个元善达呢?这时候,宰相虞世基说了一句话:“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越王年轻,这些人诓骗他。要是真像元善达所说的那样,李密把城都围起来了,他怎么能跑到这里呢?
隋炀帝一听,赶紧顺坡下驴,不仅自己不回东都,还直接把元善达打发到了东阳(今属浙江金华)农民军最活跃的地方督运粮草。没过几天,元善达就被农民军杀死了。这不就是所谓的装聋作哑的鸵鸟政策吗?
隋炀帝扮鸵鸟,不敢回北方,这对李密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那么,李密能否顺利打下洛阳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