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太子风波 一、元德之死
中国有句俗话叫“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隋文帝生性猜忌,总觉得儿子要谋反,今天除掉这个,明天除掉那个,开始是“五子同母”,最后却只剩下隋炀帝一根独苗。
隋文帝废长立幼,猜忌骨肉,让隋朝付出了很大代价,隋炀帝会不会吸取教训,好好处理家庭关系?事实证明,隋炀帝在这个问题上也没能高明到哪里去。如果说隋文帝最大的问题是更换太子,那么,隋炀帝的问题则更严重,他一直到死,都没有立一个真正的太子。
要说隋炀帝的家庭关系,还得先来了解一下隋炀帝儿女的基本情况。很多人知道,风流天子唐明皇有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按照各种小说的说法,隋炀帝更是风流成性,应该有更多的儿女吧?其实并不是。隋炀帝活到成年的儿子一共有三个,女儿的情况不是十分清楚,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有两个。一般说来,女儿跟宫廷的权力争夺关系不大,姑且不论,先看这三个儿子的情况。
三个儿子中,老大叫杨昭,生于开皇四年(584);老二叫杨暕,生于开皇五年(585),都是萧皇后所生;老三叫杨杲,生于大业三年(607),是萧嫔所生。这个萧嫔到底是何许人,史书记载不清晰,但是,一般都认为和萧皇后有很近的亲属关系。
这样看来,在家庭问题上,隋炀帝其实是相当严肃的,基本算是秉持了父亲隋文帝的风格,对皇后非常忠诚。虽然还做不到三子同母,但是,绝不像小说所讲的那样淫乱。恰恰相反,他的家庭结构简单清晰,不存在后妃争宠、诸子争权的问题。这对于挑选接班人,还是非常有利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大儿子杨昭因为是嫡长子,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太子。这个皇太子品性如何呢?一言以蔽之,非常优秀。比隋文帝的嫡长子杨勇靠谱多了。这位太子有三大优点。
第一,生活简朴。杨昭因为是隋炀帝的长子,很受祖父母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宠爱,从小就被抱到他们身边抚养。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杨昭倒是颇有祖父母的风范。虽然贵为太子,每次用膳,都是一两个菜就解决问题,被褥、床帐也都极其简朴,跟隋炀帝没当太子的时候差不多。
第二,为人忠厚。有一个事例被记载在史书之中,让人印象深刻。杨昭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在玄武门玩石狮子。正好爷爷奶奶,也就是隋文帝夫妇来看他。若是在平时,小杨昭看见爷爷奶奶,早就跑过去行礼了,可是这天,他却低下头,回避了。为什么呢?原来是那天隋文帝犯了腰疼的毛病,走路的时候就把手搭在独孤皇后的肩膀上,杨昭觉得这个举动过于亲热,他就依据非礼勿视的原则,回避了。
问题是,杨昭当时才三岁,连隋文帝夫妇都没想到他会有这么复杂的思想,这么高的精神境界,所以没当回事,继续勾肩搭背地在出现在他面前。可是,每次只要他们一进入杨昭的视线,杨昭马上眼观鼻,鼻观口,坚决不正视。
这样几次之后,隋文帝终于明白了,孙子这么小,居然就知道非礼勿视,这是多么规矩的孩子啊!隋文帝禁不住感慨道:“天生长者,谁复教乎!”我这孙子,生下来就是个忠厚长者,这可不是大人能教会的!
再举一个例子。一般老人家不都喜欢逗小男孩,说给他娶媳妇吗?北方还有一首儿歌说:“小小子,坐门墩,哭着闹着要媳妇。”隋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爱孙子的心情和一般老百姓并没什么区别。
有一次,隋文帝也逗杨昭,说要给他娶媳妇。没想到杨昭一听,马上哭了。隋文帝大惑不解,赶紧问他为什么。杨昭回答说:“汉王未婚时,恒在至尊所,一朝娶妇,便则出外。惧将违离,是以啼耳。”汉王杨谅叔叔没结婚的时候,一直都待在爷爷奶奶身边,可是,一旦娶了媳妇,立马就让他出去住了。我怕娶媳妇就要离开爷爷奶奶,所以才哭呀!
这么一说,又把隋文帝夫妇感动得无以复加,觉得这孩子真是天生孝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杨昭长大之后并没有蜕化变质,还继续保持着忠厚孝顺的本性。他太子府里的官员,如果家里有老爹老娘,杨昭一定会亲自拜访,过年过节还有额外赏赐。
第三,性格谦和。根据史书记载,杨昭从来不会跟人发脾气,他手下人犯了再大的错,他顶多说一句“大不是”也就罢了,至于骂人打人,根本不会。
这样的太子好不好?真是挑不出错来。仁爱温和,特别适合当守成之主。隋炀帝对他也是满怀期望。只可惜,这个太子有一个大毛病,身体不好。按照史书记载,杨昭长得特别胖,人一胖就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杨昭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最怕骤起骤降。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太子杨昭居然就死在了这个骤起骤降上。
隋炀帝喜欢到处巡游,基本不在大兴城待着。他出去的时候,太子杨昭就留在大兴城监国,但是,逢年过节,总要到隋炀帝驻跸的地方朝拜。
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出巡洛阳,杨昭又从大兴城赶来朝拜了。朝拜之后,就要回大兴城。杨昭孝顺,不舍得离开爸爸,所以,到了要走的时候,就恳求爸爸,希望再多陪侍父母几天。
然而隋炀帝是英雄天子,对这套儿女情长不感兴趣,当场就拒绝了。
隋炀帝拒绝,杨昭就反复恳求,按照当时的礼节,反复恳求就要反复跪拜,这样连跪带磕头,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了,没过几天,一命呜呼,享年二十三岁。一个好太子就这样没了。谥为元德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