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6.南宋十六路
在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上,南宋仍然采取的是分设诸路的制度。南宋与金达成绍兴议和的第二年(1142年),南宋境内一共分为十六路,每一路都设立了负责掌管该路兵民事务的安抚使司,这与北宋时期以转运使司为一路主要机构的情况,已有所不同。这十六个安抚使司路的名称、治所及其今地,请见下表:
南宋与金对峙形势示意图
路名 | 治所 | 今地 |
---|---|---|
两浙西路 | 临安府 | 浙江杭州 |
两浙东路 | 绍兴 | 浙江绍兴 |
江南东路 | 建康府 | 江苏南京 |
江南西路 | 洪州 | 江西南昌 |
淮南东路 | 扬州 | 江苏扬州 |
淮南西路 | 庐州 | 安徽合肥 |
荆湖南路 | 潭州 | 湖南长沙 |
荆湖北路 | 江陵府 | 湖北江陵 |
京西南路 | 襄阳府 | 湖北襄樊 |
福建路 | 福州 | 福建福州 |
成都府路 | 成都府 | 四川成都 |
潼川府路 | 潼川府 | 四川三台 |
夔州路 | 夔州 | 四川奉节 |
利州路 | 兴元府 | 陕西汉中 |
广南东路 | 广州 | 广东广州 |
广南西路 | 静江府 | 广西桂林 |
除去安抚使司路之外,南宋还设有转运使司与提点刑狱司,这两司的分路情况与安抚司相同,只是它们的治所有时不在一地。
我们从上面十六路的路名中可以看出,南宋的路制承袭的是北宋在南方的建置,仅将两浙路分成东、西,梓州路名称更改为潼川府路而已。另外,在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路的变化情况也不大,只是利州路有时分为东西二路,有时不分;荆湖南北二路曾经一度改为荆湖东西二路罢了。因此,南宋一代总的路数在十六至十七之间波动。
在路之下,南宋也与北宋时期相同,设府、州、军、监四种,下各统县,唯独府的数目比北宋增加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