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乱” “而今胡越是一家”:唐代前期民族内迁与民族构成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李世民
从南北朝后期开始,又一种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横空出世,纵横驰骋在大漠南北。这个强大民族就是突厥。突厥部落原本臣附于柔然,因为善于制造金属产品而被蔑称为“锻奴”。突厥部落强大后,向柔然人发起猛攻,并将其赶出漠南草原。突厥部落联盟的强盛,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北方民族。如《周书·异域突厥传》载云:“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北朝后期,突厥部落联盟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突厥又常被称为“北突厥”。隋末唐初之际,北突厥又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原政权的崩溃瓦解,大量逃亡的汉族百姓进入了长城以北地区,在很短的时间里,突厥的势力异常膨胀。可以说,无论从疆域的广大,还是从人口的众多来讲,当时的突厥联盟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纪录。
……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关于其人口规模,如以“控弦百余万”计算,即属下的精壮武士就超过了100多万的话,那么,整个突厥部落联盟的人口规模应有数百万之多。这在塞外民族人口发展的历史记载中是极为罕见的。
塞外突厥人的空前强大,绝对不是中原政权的福音。当时各路豪强虽划地自立,各建名号,但是慑于突厥人的武力,相率臣附于北突厥可汗,北突厥可汗俨然成为“华夏九州”的最高统治者。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当时的情形记忆非常深刻:
于是分置官司,总统中国,子女玉帛,相继于道,使者之车,往来结辙。自古蕃夷骄僭,未有若斯之甚也。
但是,时至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城内外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原来臣属于北突厥的、分布于阴山以北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蜂起反叛,同时,北突厥国内频繁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力大为削弱,内讧加剧,分崩离析,唐朝军队乘机大举北伐,至贞观四年(630年),生擒颉利可汗,北突厥国灭亡。对于中原王朝的最大外在威胁至此得到了根本性的解除。
唐太宗像
北突厥(即东突厥)亡国后,大量突厥部众迁入塞内,如何安置突厥降众,成为唐朝君臣面临的一大难题。“颉利之亡,其下或走薛延陀,或入西域,而来降者尚十余万。”可见,东突厥败亡后,其部众大致分为3个方向迁移:一是迁往漠北的薛延陀部,二是迁往西域诸国,三是迁入唐朝塞内,其中归附唐朝边塞的部众就达10余万人。为此,唐朝君臣曾在朝堂之上展开激烈辩论,唐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意见,采取沿边设置羁縻府州的形式来安置“于朔方之地。自幽州至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部众。”
与此同时,突厥首领及其眷属大批徙入长安一带,“其酋首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贞观政要》卷九也载云:“(太宗)卒用(温)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入居长安者且万家。”可见,突厥南下入居汉地的数量相当可观,仅长安一地就有将近一万户。
突厥人降附唐朝后,受到格外优遇,甚至形成了“突厥名王满朝堂”的局面。《贞观政要》卷九载:唐朝官府“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部落首领更是待遇优厚,都被授予高官,或拜将军,或任中郎将,一时间布满朝殿,仅五品以上官就达百余人,几乎占同级官员的一半,大唐王朝简直快成为突厥人的王朝了。
还须补充说明的是,隋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就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杂居时代,异族间通婚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期居留于北部中国的地位显赫的汉人家族,一般均难以保持纯正的本族血统。开创隋、唐两大王朝的杨氏与李氏家族也不例外,李渊的皇后窦氏为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为拓跋鲜卑人。这样客观的背景,使杨氏与李氏这两个皇室家族对北方民族缺少偏见,容易接受与欣赏各民族的风俗文化。这也是造成“唐人大有胡气”的客观社会背景。
异常强大的北突厥的归降,对于唐朝边疆建设及民族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事实上拉开了唐朝前期周边民族内迁及内附运动的序幕。在唐朝强大国力与民族政策的吸引与感召下,大批周边民族归附唐朝,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前往长安觐见的各族酋长、使节络绎不绝。为了安置这些周边民族,唐朝在边疆地区特设了大批羁縻府州。《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一节开篇云: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所谓“羁縻府州”是相对于“正州”而言,在名义上归附中央朝廷,担任长官的酋长由朝廷认可,但中央朝廷并不对其所辖地区派遣官吏,征收赋税。但是,这种羁縻府州与中央朝廷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其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遥远的羁縻府州纯属不同国家之间的“朝贡”关系,但也有不少边疆地区的正州是由“羁縻州”转化而来。当时降附唐朝的非华夏族有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奚族、契丹、靺鞨、羌族、蛮族等,广泛地分布于唐代的关内、河北、陇右、剑南等各道之内。
唐朝周边民族分布示意图
所属道名称 | 羁縻府州数量 | 所属民族名称 |
---|---|---|
关内道 | 5府,19州 | 突厥 |
9府,18州 | 问纥 | |
15府,51州 | 党项 | |
2州 | 吐谷浑 | |
河北道 | 2州 | 突厥 |
1府,9州 | 奚族 | |
1府,17州 | 契丹 | |
3府,3州 | 靺鞨 | |
1州 | 降胡 | |
9府,14州 | 离丽降户 | |
陇右道 | 27府,3州 | 突厥 |
1府,3州 | 回纥 | |
1府,73州,1县 | 党项 | |
1州 | 吐谷浑 | |
四镇都督府,43州 | 西域(今新繼地区) | |
2府,12州 | 河西内属诸胡 | |
16府,72州 | 西域(今中亚及西亚地区) | |
剑南道 | 168州 | 羌族 |
92州 | 蛮族 | |
江南道 | 51州 | 蛮族 |
岭南道 | 92州 | 蛮族 |
18州 | 蜀爨蛮族 |
资料来源:《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唐朝羁縻府州的大量设置,并不意味着这些地区完全归入大唐帝国的版图之内,但是,这种四海朝贺“天可汗”的和睦状况,大大有利于各族人民的迁徙往来与文化交融,数量惊人的异族人士正是在此时进入中原境内,成为大唐帝国名副其实的“臣民”。
例如唐朝军队中“蕃将”之众多,与周边民族内迁的趋势密不可分,非常典型地代表了有唐一代民族迁徙与民族构成的特征。故《新唐书》特列《诸夷蕃将传》,集中介绍异族出身的著名将领,而像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最为驰名的“蕃将”都是单独列传的。
著名将领高仙芝是高丽人。唐朝前期,唐朝军队与位于今天中国东北边界及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家进行了长期战争,最终高丽失败,唐朝在其境内设置羁縻府州,大批高丽内迁北部中国。高仙芝的父亲曾为安西都护府属下的将领,仙芝自幼随父生活于河西地区,因才能出众而晋升为安西镇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为维护西域地区的安定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一位著名将领哥舒翰的家族出自突厥族的哥舒部落,因以为姓氏。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其母为西域于阗国人。哥舒家世声名显赫。父死之后,哥舒翰也慨然从军,因累立战功而得到重用,后又以在抗击吐蕃入侵的战争中战功卓绝而扬名天下。
唐代突厥、铁勒等族移民分布示意图
姓名 | 族源 | 简历 |
---|---|---|
史大奈 | 西突厥族 | 本西突厥特勒,与处罗可汗入隋,为金紫光禄大夫,后跟从唐高祖在太原起事,以功封窦国公 |
冯盎 | 南越族 | 高州总管、越国公 |
阿史那社尔 | 西突厥族 | 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入唐,授左骁卫大将军,处其部于灵州,诏尚衡阳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典卫电兵,封毕国公 |
阿史那忠 | 西突厥族 | 为左屯卫将军,尚宗室女定襄县主,封薛国公 |
执失思力 | 东突厥族 | 为左领军将军,尚九江公主,封安国公 |
契苾何力 | 铁勒族 | 为左领军将军,尚临洮县主,封郕国公 |
黑齿常之 | 百济人 | 为洋州刺史,封燕国公 |
李谨行 | 靺鞨族 | 为燕州总管,封耆国公 |
泉男生 | 高丽人 | 为辽东大都督,封卞国公 |
李多祚 | 靺鞨族 | 为右鹰扬大将军,封辽阳郡王 |
论弓仁 | 吐蕃族 | 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酒泉部公 |
论惟贞 | 吐蕃族 | 论弓仁之子,为左武卫将军,封箫国公 |
尉迟胜 | 于阗国人 | 为右威卫将军,尚宗室女,封武都郡王 |
尚可孤 | 鲜卑族 | 为祌策大将,封冯翊郡王 |
裴玢 | 疏勒国人 | 本为疏勒国王,为鹰扬大将军,封忠义郡王 |
资料来源:《新唐书》卷一一〇《诸夷蕃将列传》。
简而言之,就族源而言,唐代“蕃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来源于降附的北方的突厥族与回纥族(即回鹘);一是来源于归附的东北民族,如契丹、奚人以及高丽人;一是来源于内迁的西域民族以及中亚各国人(当时称为“胡”)。
唐代的亚洲示意图
《新唐书·北狄列传》后史臣赞语云:“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即上古天皇、地皇、人皇)以来,未有以过之。”这些赞语虽然有所夸大,但也无疑是唐朝政治建设与民族发展辉煌成就的写照。又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唐高祖李渊曾身历隋末战乱及突厥横暴的时代,对于民族冲突及其带来的巨大灾难有着深切的感触,因此,他对于唐太宗时期民族和解、天下归心的状况深感惊诧。贞观八年(634)三月甲戌,髙祖在两仪殿设宴款待西突厥使者,对大臣长孙无忌感叹道:“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这一年,唐朝军队在长安城西面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完毕后,高祖亲自在未央宫大摆酒宴,犒荣三军将士与朝中三品以上的高官。酒席宴前,兴致极高的高祖还特命归降的突厥可汗颉利起舞助兴,南越酋长冯智戴吟咏诗句。君臣欢聚一堂的盛况,不禁又让李渊感慨万千:
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塞北的突厥可汗,与岭南的越人首领,能够同室歌舞,共同举觞欢庆,正是盛唐时代民族融合、国势鼎盛状况最精到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