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 珠帘秀/元代的戏剧皇后
珠帘秀,元代戏剧女演员。
古时候演员的社会地位很低,尤其是女演员,好多甚至就是青楼歌伎,所以她们的资料留下来的很少。元代有两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一些很有用的资料。一本是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的是杂剧作家;一本是元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载的全是有表演才能的青楼女子。
据《青楼集》记载,珠帘秀姓朱,排行第四,真名不知道是什么,珠帘秀是她的艺名。生卒年不详。她在元大都(今北京)杂剧舞台上非常活跃,她“姿容姝丽”,杂剧独步一时,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颇推重她,后辈称之为“朱娘娘”,曾一度在扬州献艺,后来在杭州嫁一道士,晚景不幸。
珠帘秀与元曲作家有很好的交情,与关汉卿、卢挚、冯子振、王涧秋等相互常有词曲赠答。关汉卿曾这样形容她:“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另一位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的散曲家卢挚也说:“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恰绿树南熏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客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双调·蟾宫曲]《醉赠乐府珠帘秀》)。
珠帘秀不仅戏唱得好,文才也很好。她有小令一首、套数一套流传下来,我们试看她的“套曲”中的[赛观音]:“花含笑,柳带羞。舞场何处系离愁?欲传尺素仗谁修?把相思一笔都勾,见凄凉芳草增上万千愁。休、休,肠断湘江欲尽头。”当不让那些男散曲家的。
魏良辅/被誉为“曲圣”的“昆腔之祖”
明、清两代,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明代初年,形成了南曲系统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昆腔较晚出,开始并未超过其他三大声腔,但后来却一枝独秀,压倒其他三大声腔而成为最受人喜爱的声腔,这与被称为“曲圣”和“昆腔之祖”的魏良辅有很大的关系。
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擢山东左布政使,致仕后流寓江苏太仓。
他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对音律情有独钟。据说他最初习北曲,但比不过王友山,于是改学南曲。其实他喜爱南曲,尤其是对昆腔的喜爱,和他长时间居住在江苏太仓有很大关系。在明初四大声腔中,昆腔的流传范围最初很窄,几乎仅限于吴。魏良辅居住的太仓,戏曲活动极为活跃,在当地的驻军中,有不少通晓音律之人,魏良辅常与他们切磋,并向一些高手学习,其中就有对他影响极大的著名曲家过云适以及后来成为他女婿的张野塘。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使北曲“转无北气”,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韵味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纡徐委婉、被称为“水磨腔”的新腔。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他将以箫、管为主要乐器改为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使昆腔的演唱更为动听。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被称为昆腔(南曲)“鼻祖”。
魏良辅还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