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汉字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字的双向影响 第一节 汉字对历代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

(1)契丹和女真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早在南北朝的史籍《魏书》中就有记载。唐代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个部落,建立契丹(即“辽”)王朝,直到北宋末年才灭亡。

契丹王朝建立后,就参照汉字先后创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并用来撰写和翻译过很多著作。可惜这些书籍都已失传了。

后来与契丹接壤的女真(即“金”)兴起,曾创制女真文字。女真文字是在契丹字直接影响和汉字间接影响下创造出来的。

下面是部分契丹字、女真字和汉字的比较,以见一斑:

(2) 西夏和元朝

北宋初年,在我国西北、甘肃一带崛起了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叫做 “西夏”,它存在了将近200年。西夏也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约有6000多字。它的形体轮廓基本也是方块,也由点、横、竖、撇、捺等汉字基本笔画组成,甚至还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类似汉字字体的区别。西夏文的构字方法,有许多与汉字“六书”相同。

当时还有人编纂了多种类型的西夏文字典,包括《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等,成为今天研究西夏文字的重要资料。

西夏王朝后来被蒙古人所灭,西夏文字也就逐渐失传了。

建立了元朝的蒙古人,在没有创制自己的文字之前,采用汉字的同音字加上一些特殊的标记,来记录自己的语言。他们有一部12卷的伟大著作《蒙古秘史》,就是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后来,他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八思巴字。

(3)壮族

主要生活在今天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民,在没有采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以前,长期使用一种叫做“方块壮字”的文字。这种“方块壮字”也是仿照汉字造出来的,多数是形声字,如“妑”字从“女”,表示这字是“女人”的意思;用“巴”作声符,表示这字在壮语中的读音与“巴”相近。“汏”字从“水”,是“河”的意思;用“大”作声符,表示它的读音。

(4)瑶族

多数分布在广西,少数在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与汉族、壮族、苗族等共居。从唐代初期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起,民间就流传着一种汉字式的瑶语文字,形体与壮字类似,用来记录本民族的传说和歌谣。因为瑶族居住分散,后来这种文字就逐渐消亡了。

(5)苗族

分布在贵州和湖南、云南、广西、四川、海南等地。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式的苗语文字,有学者称之为“方块苗文”,也是多用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方法造字。这种文字,至今还遗留有三种标本:板塘苗字、老寨苗字、古文苗字。

(6) 白族

古代有“棘人”的名称,历史上曾建立“南诏国”和“大理国”,明代后也称“民家”,主要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从公元8世纪的南诏时代起,白族民间就自造汉字式的文字,叫做“白字”或“白文”。唐宋元明各代的白字刻碑不少,至今还有留存。 白字的形体较易辨识,如山作“(山扇)”,河作“(上河下水)”,水作“(氵虽隹)”等。

(7)水族

分布在现今我国贵州省某些地区的水族人民,在1949年以前所采用的文字,也是借鉴汉字,有类似汉字倒写、反写的形式,称为“水书”或“反书”。不过,现在也早已改用拼音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