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代绘画(公元1368—1644年) 第一节 豪放的浙派和江夏派

明初,浙派山水画十分兴盛。他们师法马、夏,多作斧劈皴,“笔势飞走,乍徐还疾,倏聚忽散”,气势豪放。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戴进。

戴进(公元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浙江杭州人。少时家贫寒,曾当过制作金银首饰的工匠。据说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家熔金铺子里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被熔化掉,一气之下,改学绘画。他刻意苦学,孜孜不倦。在绘画上才华出众,技艺超群,但因他出身“低贱”,受到一些势利小人的排挤,终生潦倒,贫困而死。据记载,宣德年间,明宣宗一次召集画家在仁智殿画画,选拔宫廷画师。戴进也前去参赛,画了一幅《秋江独钓图》,表现秋水边,一个穿红衣服的老者,在悠闲地垂钓。这张画,无论是技法还是意境都十分出色,宣宗看了大加称赞。宫廷画师谢环嫉妒戴进的才能,就对宣宗说:“画得固然好,但是太粗野了。”宣宗问:“怎见得粗野呢?”谢环说:“红衣服是官员们上朝穿的礼服,哪能穿着钓鱼,这明明是轻视朝廷的礼制。”宣宗听了大怒,立刻把戴进赶走了。此后,戴进埋名隐匿,辗转飘泊。但是,他在逆境中仍坚持绘画。戴进是个全能的画家,除山水外,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样样精通,是明代前期最出色的画家。他的作品气势强悍,风格奔放。被尊为浙派的创始人。戴进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春山积翠图》、《金台送别图》、《春游积翠图》、《关山行旅图》、《渔人图》、《春游晚归图》、《风雨归舟图》等。其中《风雨归舟图》很有代表性。

此图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描绘的是雨中山水。疾风夹着暴雨从天而降,峰峦、烟树时隐时现,一片迷茫。山溪暴涨,奔腾而下,快要被淹没的苦竹、野芦在风雨中飘摇。近景的杂树,被狂风吹打得瑟瑟发抖,只有湿淋淋的巨石巍然不动。溪桥上有撑伞的农人和披蓑衣的樵夫,顺着风势匆匆而行。汇溪成河的水面上有一小舟,两个打伞的人坐于船头。船尾是一头戴草帽,身披蓑衣的撑船人,他弓着身子,正用力地撑着船篙,使这小舟顶着风雨,艰难地向前行进。画家采取虚实相间的手法,利用阔笔淡墨,快速扫出雨中的山石,树木、芦草则以细笔攒簇,柔韧坚挺,飘摇之态跃然纸上。人物虽小,但描绘得简练而生动,为画面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情趣。纵览全画,观者仿佛也置身其间,领略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奇妙景观。

稍晚的吴伟是湖北武昌(古称江夏)人,也是明代前期有影响的画家,被尊为江夏派的代表人物。因江夏派与浙派的画风相近,有的美术史家将江夏派也归于浙派。

吴伟(公元1459—1508年)字士英、次翁,号鲁夫。少贫,流落江苏常熟,被一钱姓富户收养,侍其子读书。吴伟生性擅画,无师自通,常取笔画地作人物、山水。17岁到南京,进成国公朱仪府,因年少才奇,被呼为“小仙”。后被举荐到北京,得宪宗皇帝赏识,授锦衣镇抚,待诏仁智殿。但吴伟生性狂放,不拘礼节。有一次,他正酣饮大醉,忽听宪宗召,便蓬头垢面,趿〔ta它〕拉着破靴子,被侍从们搀扶着踉跄而至。当着皇帝的面打翻墨汁,信手涂抹成一幅《松泉图》。画毕,众人观之,真有风云惨惨之感。宪宗龙颜大悦说:“真仙人笔也!”不久放归。孝宗时,又启用他,被封为“画状元”。以后又以病辞归。

吴伟兼擅山水、人物,尤其喜欢画大幅,用笔豪放。画树的枝干刚劲如铁,画山石之笔干湿兼济,皴染并用,“泼墨如云”。其画风虽然更接近马、夏,但也溶入董、巨、范宽等人的画法。人物画有精劲和放纵两种风格,多与山水结合,体态生动,笔法奇纵无方,刚中有柔,很有神气。吴伟的传世作品较多,如《渔乐图》、《长江万里图卷》、《武陵春图》、《铁笛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