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贯通古今、熔铸百家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节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始编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u速〕水乡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死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享年68岁。死时被追赠为“温国公”,谥号“文正”,所以后代学者称他为“司马温公”或者“司马文正公”。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20岁中进士。以后在朝廷中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守旧派的官僚纷纷表示反对,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后来退居洛阳,专心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应召入京,担任宰相,主持政事,在短短几个月里,他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他自己也在这一年九月病死。他一生著作很多,流传至今的有《稽古录》、《涑水纪闻》、《传家集》等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资治通鉴》。
图20 《资治通鉴》,宋绍兴三年刻本
司马光从小就特别喜好史学,做官以后,也从来没有间断过研究历史。当时读书十分困难,许多历史书籍在民间很难找到。而且,我国的历史学发展到宋代,已经是著作浩繁,光是纪传体的“正史”,篇幅就多达1500多卷。一般的读书人,一辈子都很难把这样大篇幅的历史书读完,更不要说精通了。面临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司马光希望通过编写历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简明扼要的历史借鉴。
早在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司马光就曾对刘恕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魏、赵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言。”(转引自刘恕《通鉴外纪后叙》)到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马光独自写成了一部八卷本的编年史,从战国写到秦二世,起名叫《通志》,进呈给宋英宗,宋英宗十分欣赏,命令司马光继续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并且同意他自己选择助手,设立书局,允许他借用皇家藏书,还赏赐给笔墨缯帛等。宋神宗即位(公元1067年),司马光进读《通志》,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亲自为这部书写了篇序言,并把书名改定为《资治通鉴》,鼓励他继续写完这部书。在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下,《资治通鉴》进入了集体编修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