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兵制 第二节 春秋兵制
(1)各诸侯国常备军的建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建立自己的常备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军赋保障能力,随意决定自己军队的数额,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兵额限制再也不起作用了。以晋国为例,在108年间,由一军扩编为六军,力量比东周大多了。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本国的国君。各国常备军由中央直辖的国家军队、郡县地方部队和国君、卿、大夫的私属部队三部分组成,由各级奴隶主贵族统帅,文武不分,将相合一。
春秋时期的兵种,除步兵、车兵、舟师外,还有新出现的骑兵。车兵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兵种,战争方式也以车战为主。至春秋后期,有的国家可动员战车4000乘至6000乘。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能够制造出适应战争需要的战车,而且当时的争霸战争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适合于战车驰骋。
舟船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运用于军事行动中,作为运输工具,运送军队过江河。到春秋时期,舟船开始用于作战,吴越、吴楚间进行的柏举之战和笠泽之战中都使用了舟船。
春秋时期,随着战争的发展,步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
(2)各国常备军的编制
春秋时期军队编制以战车为核心,车步合同编组,以乘为基本编制单位。春秋初期,每乘战斗人员50人,春秋中后期每乘增至75人。各国编制大体相同,只有楚国每乘是100人。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军”的编制。“军”字原作“冂下車”字,《说文》解释为军队临时驻扎之意,字的外框表示土垒,阙口表示营门,中间表示停放的战车,后来泛指军队,春秋时期成为军队中的最高编制单位。各国的常备军多数编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极少数编为二军、四军或六军。编为二军的国家,上军地位高;编为三军的国家,中军地位高。唯楚国尚左,所以它的左军地位最高。军下设旅、卒、两、伍等编制。卒、两、伍是步兵编制单位,旅是车兵编制单位。伍是各国最基本的军队编制单位,由五人组成,其中一人为伍长。两是步兵的独立作战单位,由五个伍组成,长官为两司马。一两内辖有三名车兵。卒是步兵最高一级建制,辖四两,由卒长率领。旅长称为“乡良人”或“旅帅”。一军之长称为“军将”或“帅”。中军将居各军之首,称“元帅”。
(3)各国的兵役制度
春秋时期的兵役制度前后变化很大。西周那种严格按社会等级服兵役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各国在实行民军制的同时,开始实行世兵制。如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把“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单独划分为一个阶层,与从事工商的人分开居住,不准迁徙,专服兵役,且世代相传。其他国家为扩大兵源,也纷纷进行军制改革,把服兵役的范围从“国人”扩大到由庶人转化而来的农民阶级。晋国“作州兵”,鲁国“作丘甲”,郑国“作丘赋”等,都是为了扩大兵员和军赋来源这个目的。经过这些改革,农民成为各国兵员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