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纪游①
古来评赞峨眉山,或称"震旦第一",或誉"高出五岳,秀甲九州"……为此游览峨眉之心,早已有之,怎奈千里之遥,难遂心愿。
①本文作于1980年8月,参加写作的还有龚讯。原载《震惊世界的失窃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
1979年4月,在成都开过科普创作座谈会之后,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去峨眉作科学旅行,此愿终以得偿。
汽车载着欢乐的人群穿行在成都平原上,麦苗和油菜形成的绿浪滚滚滔滔,真使人有置身于海上的感觉。当太阳西沉的时候,晚霞染红了大际。在一片橘色云彩的映衬下,一座巍峨的高山突兀眼前。远远望去点及由此生发的人道思想和人性论。,但见群峰剑笛,丘壑万变,云蒸霞蔚,雾笼烟罨。随着汽车的飞驰,山廓逐渐变得清晰,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上横书有"天下名山"四个大字乃出自郭沫若同志的手笔。峨眉山下,正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乡。
过了那牌坊,前面就是报国寺。这座花园式的寺院是峨眉游览者的第一个接待站,精巧雅致的亭台阁榭,掩映在苍捕翠柏之间,馥郁芬芳的香草花卉,铺垫在数座园庭之内。使人最为惊叹的,要算矗立于七佛殿前的那座圣积寺铜塔,这座高达7米的佛塔,纯系紫铜铸造而成,产生于16世纪的能工巧匠之手。塔的四周铸刻有4700余尊佛像和《华严经》的全文。
在一座峨眉山全景的电动模型前面,导游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峨眉山各主要风景点的情况。据峨眉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谭钟岳绘峨眉全图时,复另绘十图,各附一诗。这十幅图就是"金顶祥光"、"灵(山严)叠翠"、"圣寺晓钟"、"象池夜月"、"白水秋风"、"洪椿晓雨"、"双桥清音"、"九老仙府"、"大坪霁雪"、"罗峰晴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峨眉十景。除了十景之外,尚有四奇:日出、云海、佛光、佛灯。十景分布在峨眉各处,而四奇却集中于金顶一地。特别是"峨眉佛光",更有一种神奇的诱人力量:每当云海平荡、日明风静的下午,阳光透过云层,就会在舍身崖下,形成一圈圈彩色光环,"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景象!多数登金顶者的勇气,恐怕都是来自这种奇妙景观的鼓动。
第二天,我们就驱车向金顶进发,一路上,我们只恨车行太慢,因为大家都希望能赶上当天下午的佛光。
"要有直升飞机该多好呀!"一个同志感叹地说。
"等你下次再来的时候,也许可以坐直升飞机哩。"导游接上一句,车内爆发了一阵爽快的笑声。
可是,这种笑声不久就消失了。天空聚集着乌云,太阳被乌云遮没了。远处的天际,不时传来阵阵沉闷的雷声,雨就要来了。倒霉的天气,真叫人扫兴!
中午,车到双水井,雨已经淅淅沥沥地下了一个多小时。从这里到金顶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但当人们的兴趣被雨水浇灭以后,两小时显然上不去了。
大家在泥泞的小道上跋涉,凭着手中的拐杖,互相搀扶着前进。当我们跌跌撞撞地走完了一段滑溜溜的小道以后,接着就是乱石坡。在雨天踩着乱石前进,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但是,事已至此,也只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
登上金顶,已是下午4点。狂风卷着雨丝,使人感到难于忍受的寒冷,虽说置身于海拔3000多米的招待所的木板房子里,烤着炉火,仍然抵挡不住寒冷的袭击。只是服务员送来了皮大衣以后,我们才鼓起了到户外游览的兴致。
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观看景色,与其说是一种欣赏,不如说是一种惩罚。一座电视转发站的铁塔屹立于峰顶的最高处,离它不远的气象观测站的风标在不停地旋转。金顶上的一座寺庙在几年以前遭了一场火灾之后,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了。我们信步来到这座被烫焚了的寺庙内,竟没有什么可供参观的了,令人颇为失望和沮丧。
走出寺庙,就是舍身崖,凭栏一望,不禁使我们大惊失色,出现在眼前的是何等的一幅奇观啊!斧砍剑削般的峭壁从山顶直达云雾迷漫的山麓,片片银灰色的烟雾,借着风力,正在崖壁上缓缓爬升,越到上头,变得越加清淡,犹如天降的一层半透明帷幕,使铁青色的悬崖时隐时现,在威严之中仍有妩媚的色彩。向下看去,是一潭云封雾锁的深渊,人们只能凭借想像去猜测它的深度:1000米、2000米、3000米……向远眺望,只见云涛翻滚,奔腾起伏,所有山峰,悉被湮没,巍巍金顶,似乎是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
导游的同志告诉我们,在过去,有些宗教的信男善女和妒世嫉俗者来到这座崖上,看到佛光中出现的人影,他们便以为神在召唤,于是纵身下崖,舍身取仁。舍身崖的来历就在于此。
其实,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所谓"峨眉佛光",不过是高处的太阳光斜射过来,透过水蒸气所产生的折射现象,而舍身崖也不过是在若干亿年间形成的玄武岩倒转地层。大自然的神工,有时候确实能够产生使人神魂颠倒的力量。那些葬身于舍身崖下的人,不正是受了大自然的戏弄吗!
就我们自己来说,看过舍身崖以后,情绪也产生了180度的转折。虽然见不到佛光,但这巍然耸立的绝壁,气势磅薄的云海,终于使我们深感不虚此行。
第二天告别金顶的时候,天仍在下着小雨。走过了翠竹覆盖的山顶之后,很快就进入了高大的冷杉林中。浓重的雾气笼罩着整个山林,清冷的水珠不断扑打到人的脸上,使你无法分清究竟是雨点还是雾珠。这种阴冷潮湿的气候,是苔藓生长最适宜的环境,这里的冷杉上、松树上、各种灌木上、丛丛的杜鹃林上,甚至竹子上,都长满了褐色的苔藓,它们披覆在林木的枝干上,铺垫在石块和泥土上,使这里所有的植物长出了"胡子",所有的地表都盖上了一层"地毯"。有的树枝上飘拂着的"云雾草"竟长达1米多。树木为苔藓提供了阴凉的生活环境,苔藓又保持了树木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多种植物群落各得其所,和谐地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生态平衡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中午,我们便到达了洗象池,这是一座始建于17世纪初期的寺院。考其名称来历,原来与佛教有关。
峨眉百里山峦,梵宇琳宫有70余处。早在16世纪,峨眉已与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和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据佛家典籍说:"文殊普贤,皆久造佛境,不肯成佛,以菩萨现世,为释迦二辅。"峨眉就是普贤菩萨的住地,普贤、文殊、观音、地藏同称佛门四圣,他们都是妙庄王的子女。《大乘法》释四圣之名及道愿说:"入山求道,饥寒疾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苦行而得道,是曰文殊;文殊者,智慧也。有智慧而见下界愚蠢,如鸟投罗,如蛾赴火,遂生慈悲心;观音者,慈悲也。因慈悲而生普救心,若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拯救无间为己任,是曰地藏;地藏者,发愿也。""文殊之学得于知,知之勇猛精进莫狮若,故好狮子;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象若,故好象。"这位苦行求道的普贤菩萨就是骑着她所喜爱的大象来到峨眉山的。现在的洗象池,就是她洗过象的地方。
今天的洗象池,不仅寺院得到了修葺,而且新建了客舍回廊。我们的午饭,就是由这里的客舍提供的。
午餐的钟声刚刚敲过,热气腾腾的饭菜就端上了桌面。就餐间,忽听外面有人叫道:"猴群来了,快来看呀!"大家放下饭碗,拿了早就准备好了的饼干、花生、糖果等,蜂拥而出。果见几只猴子老幼相携,从树枝上和房顶上攀向回廊。这时,有的人就向它们伸过饼干之类的食品,有人就在忙着给人和猴子合影。猴子见到人毫不畏惧。它们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到你手中抓取食物。如果你在此时将手缩回,它还会抓住你的手不放,直到你把食物交给它为止。
我们早就想考察一番这里的猴群了,不想它们倒自己来到我们面前,大约有八九只之多。领队的是一只雄猴,有两只母猴各抱一只幼仔跟随在后,还有几只年轻的猴子。仔细地观察它们,原来是一种"四川猴",它们尾巴很短,像是被截去了一段,所以又称它们为"断尾猴"或"短尾猴"。这种猴子身体壮,腿较短,身体上被覆着厚毛,雄猴还有长的"络腮胡子"呢!这种猴子跟平时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猕猴不一样,猕猴个子小,尾巴长得多,在生活习性上,峨眉山的断尾猴要"稳重"得多,不像猕猴那么淘气。
据说峨眉山的猴子有好几百只,大部分生活在近处山林中,而跟人交往的只有这群。由于它们长期跟人交往,接受人们给它们的食物,已跟家养似的,毫无疑问,它们可是生物学家直接研究的好对象呢。我们同猴子大约闹腾了一个多小时后,方回饭桌吃饭。
人们说,"象池夜月"是这里著名的景色。入夜,当云收雾敛、皓月临空时,从古木丛中望去,景色清莹,寒光融玉,可是,这一美景又与我们无缘了。4月23日,正是农历的三月二十七,哪会有什么月色?况且,天还在下着雨呢。
当我们离开洗象池的时候,猴子们还在本院的门口和旁边的树上攀缘嬉戏,似乎在给我们送别,又似乎在迎接后面的来者。
到了遇仙寺以后,就与对面山腰上的仙峰寺遥遥相望了。如果中间架起一座大桥,恐怕要不了一会儿工夫就可以走过去。然而,当我们沿着山间小道走到山谷深处,并由山谷抬级而上,来到仙峰寺时,却花了将近三个小时。
此时,雨霁天晴,碧空如洗,落日余辉照映着高耸入云的长寿岩,黛青色的山峦罩上了一层金光流溢的异彩。迎面的华严顶,孤峰屹立,白云缭绕,恰似一幅浓淡得宜的山水画。
我们三三两两,手持手电筒,到离寺院500米左右的地方去探察九老洞。这不过是一个阴暗潮湿的山洞。来到洞口,就听到里面不断传出蝙蝠的"吱吱"叫声,手电照去,还可以见到它们或悬吊在洞壁上,或飞舞于洞穴间。这些害怕阳光的家伙,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栖身之所。
出现这样的一个溶洞,是现在的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清代的谭钟岳却不懂得,他画成了《九老仙府》图后,竟疑惑不解地题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图成九老记香山,
此洞缘何创此间?
料是个中丹诀炼,
老人九九适追攀。
当然"此洞缘何创此间"的问题,还是值得一番探讨的。这个溶洞是在海拔高度为1800米左右的地方,大大高出了现代的地下水位,这有什么奥妙吗?原来,2亿年前,峨眉地区是一片大海,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地面抬升,距今8000万年左右,海底开始露出水面,后又经历了几次快速抬升,才形成了现在的山河大势。九龙洞正是随着地面的抬升才逐渐到达现在的位置的。
第二天上午8点,当朝阳向我们露出笑脸的时候,我们已经穿行在号称"九十九道拐"的山间小道上了。这15千米的行程,的确使我们饱览了峨眉秀色。一路上,但见重峦叠翠,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真叫人目不暇接。前两天在雨中跋涉的劳累,一下子被驱除得无影无踪,大家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达了洪椿坪。
洪椿坪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古寺,这里林木苍翠,花香袭人,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据说,炎夏晴晨,常有靡靡雾滴,向院庭洒落,令人感到清爽,人称"洪椿晓雨"。"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就是描写的这种自然景色。
从洪椿坪下行,就到了著名的黑龙江栈道。人们迈步在迂回曲折地依附于悬崖峭壁的栈道之上,就像进入了一条高楼挟峙的窄胡同。俯视深涧,溪水晶莹,从树叶的缝隙中投影到水面上的阳光,斑斑点点,在水流中闪耀、跳动。抬头仰望,峭壁凌空,千藤万蔓,浓阴蔽日,天光一线。导游的同志向我们解释说:由于峨眉的快速抬升,流水也就加快了对地面的切割速度。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深谷,就是峨眉快速抬升的一个重要证据。
啊,大自然的神工,又一次使人们惊叹!
出了栈道不远,就到了清音阁。这是一座创建于公元4世纪的古老寺院。黑龙江和白龙江在此交汇,两条溪水分别从两座拱形桥下奔腾而来,一齐冲向一块形如牛心的巨石,发出隆隆轰响,溅玉飞花,激起一片空濛散漫的薄雾。站在两水之间玲珑雅致的牛心亭上观看这种"二龙戏珠"的胜景,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回首望去,近处是精巧飞逸的双飞亭,后面的山坡上是雄浑古朴的殿宇,再后面就是浓郁苍翠的牛心岭。远山近景,浓淡相衬,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峨眉秀色,在这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有一首古诗赞之曰:
杰然高阁出清音,
仿佛神仙下拂琴,
试立双桥一倾耳,
分明两水沏牛心。
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是可以从这首诗中想像得出"双桥清音"的声色的。
从这里出发,有一条新砌的整齐宽阔的石级直达万年寺。这座寺院过去叫普贤寺。一尊高9.1米、重62吨的普贤菩萨的铜铸佛像,就放置在这里的一座无梁砖殿内。这位手执如意、盘坐在莲花之内的苦行者,跨骑着她心爱的白象,造型匀称和谐,形态栩栩如生,不失为古代艺术珍品。
傍晚时分,当我们喝着峨眉的浓茶,在院庭中畅谈三天来的观感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阵悠扬清脆的琴声。环顾四座,却不见弹琴者,循声找去,才见院内水池的石隙中坐着一只正在鼓噪的青蛙。原来,它就是琴师。峨眉的弹琴蛙终于在我们快要离别这里的时候为我们显露了它的绝技。
事情还不止于此!峨眉的活的植物化石--珙桐,也正在繁花怒放。盛开的花朵,如一群振翅飞翔的白鸽,似乎也是在为即将结束峨眉之行的游览者举行欢送仪式。
就在这迎风鼓翅的鸽花下,在这悦耳的琴声中,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