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普讲演①
科普讲演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很重要的一种手段。
①原载《科普作家谈创作》,地质出版社,1980年版。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有多种途径:写科普文章(包括科学文艺作品、科普著作等)、拍摄科教电影、搞科普展览,以及举办科普讲座或科普报告。后两者离不开"科普讲演",这是一种口头的科学普及方法。
在国外历来很盛行科普讲演,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很热心地利用这一手段来宣传自己的学术观点,普及科学知识,我国近年来也颇为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科普讲演者只要讲演得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行阴阳,阴阳太极"。另一是太极本于无极,含有"有生于,将这些讲演整理汇集起来,又是很好的科普读物,这在国内外是不乏其例的。英国著名的进化论者赫胥黎,是达尔文学说的热烈拥护者和宣传者,他曾经在伦敦多次向工人讲演,宣传和维护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倡导"人猿同祖论",受到了劳动群众的欢迎和支持。1863年,他的讲演稿汇编成书出版,这就是至今仍不失其科学价值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
近些年来,我常常利用野外工作的机会,就人类起源和人类学方面的问题,向各种类型的听众作科普讲演,现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探讨科普讲演的某些规律和特点,也谈谈科普讲演与一般科普创作的关系,以及科普讲演中的科学性问题。
我利用野外工作的机会,进行科普讲演的目的,一方面是宣传有关人类起源的知识,破除迷信,讲究科学,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科普讲演来发动群众,寻找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线索,希望能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材料。特别是后者和从事地质工作颇有相近的地方。
科普讲演有什么特点呢?有些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呢?
1.科普讲演占用时间短,而宣传普及面广。
一场科普讲演,可以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进行,使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乃至上千的听众,接受一个科学专题,或一个科学领域方面的科普教育,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科普宣传手段。特别是地质工作者,常年在野外,流动性大,科普讲演更是一种普及地质科技知识的好方法。
2.科普讲演时间性强。
这点不言而喻,犹如新闻报道一样,及时、迅速,尤其在学术交流方面更为方便有利。例如,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业人员进行科普讲演,可以使当地或本部门的广大听众及时了解和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特别是对科学上出现的重大事件,应该及时举办报告会,进行介绍,以引起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
3.科普讲演如得法,它给人的感受比读文章要来得更直接和深刻。
对于听众(也就是"读者")来说,听与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科普讲演的内容是讲演者从事的专业,或者是他自己亲身的体验,讲起来,必然会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如再能绘声绘色,使人感到如身临其境,会使讲演获得更好的效果。
4.科普讲演易于帮助听众把握住科技知识的重点和要领。
讲演者对于宣讲内容在讲演时可以有所取舍,重点部分可以较详细地加以阐述,广征博引,使听众接受更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次要部分则略加说明即可,这样在讲演过程中就颇有"节奏性"。根据讲演内容时繁时简,时多时少,虽然这在写文章时亦可如此,但与口头宣讲相比,效果却很不一样。
5.讲演者面对群众,可以直接交流,随时质疑,井能相互探讨问题,这是其他科普宣传手段所不能比的。
我可以举个实例来说明科普讲演的上述特点。1979年4月,我去成都参加四川省科普创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应地质部门的邀请,作了一个《"野人"与人类起源》的科普讲演,听众济济一堂,他们之中有地质部门的职工、领导同志,地质学院的师生等。在这个科普讲演中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有关调查"野人"的研究近况;一是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问题。这两者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在谈到"野人"研究的意义时,很自然地就将两者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这次讲演的时间并不长,仅两个多小时,但涉及的内容广,知识容量大。我较详细地介绍了1977年,在湖北神农架原始林区里追踪"野人"的情况,同时又粗线条地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考察"野人"的活动,使听众基本了解到了这个领域内的大致情况。对于人类起源问题,着重介绍了70年代的动态和对人类起源若干理论问题的新认识。我是按着人类演化谱系这个线索,由远及近介绍的,既谈了50年代的见解,又谈到70年代随着新的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学术界如何对人类演化的谱系关系产生了新的看法,建立了新的概念等。对于人类起源过程中,人的本质特点如何形成,也作了简要的重点性的介绍。譬如在讲追踪"野人"时,就联系了人的直立问题,因为目击者普遍反映,"野人"是直立的,它的外形似猿。这究竟是个什么动物?它的直立行走又是如何形成的?如能将其"捕获",是否可以对人的直立行走的形成问题提供宝贵线索呢?这就把介绍"野人"问题,提高到了一定的学术位置上,而不单纯是介绍一个为广大听众所感兴趣的事。我在讲演过程中,帮助听众把握重点,从中有所收益,我跟听众直接交谈,随时质疑,相互都有启发。
像这样多内容的科普讲演,却是利用很有限的时间完成的,我又是短期在成都,地质部门及时找到我来谈谈这方面的东西,确是反映了科普讲演的特点。我们从事古人类学研究,跟搞地质的同志关系相当密切,像这样的科普讲演,在我来说不仅有义务普及有关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宣传动员更多同志来关心和参加这方面的工作。从事地质勘探的同志,成年战斗在崇山峻岭之中,很有可能碰到各种奇异动物。他们经常接触老乡,可以听到很多有关奇异动物的反映。只要稍加留心,相信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后来,我将科普讲演的内容加以整理,写成了几篇科普小品,登在《成都科技报》、《四川科技报》和《地质战线》上。即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狼孩·雪人·火的化石》科学知识小品集,其中部分文章就是我根据科普讲演的稿子加以整理改写成的。
进行科普讲演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呢?这就是所谓"方法"问题,我以为有如下几方面:
1.科普讲演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不宜搞得过于严肃和刻板。
这就要求科普讲演者语言简练、生动,最好是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能以文学语言来讲演。为了使听众易于了解和掌握讲演的内容,尽量搞块黑板,随讲随写,特别是科学名词、术语更应写出来,进行简单解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配合实物、模型、图表和幻灯等辅助性的教具。为了寻找古文化遗迹(如石器),古动物遗骸(如化石),我们准备了一些实物,边讲边让听众观看。在云南元谋盆地,利用磨光石器的实物向群众介绍,后来根据群众反映的线索,我们找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重要的遗址。
对于较为枯燥的内容,在讲演过程中,应有所穿插,譬如穿插一些小故事、典故和趣闻之类的东西。对于理论部分,说理固然要透,但应简明、扼要。可从不同角度,从正反两方面来讲,不要将同一内容同一说法,反反复复地讲个没完,以为这样才可以讲透,其实适得其反,反而使人生厌。
讲演会的开法,可以灵活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一定要主讲人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可以空出一段时间来让听众提问,答疑,或应听众要求,加讲内容,对不同的看法相互探讨、简单辩论等,使会场活跃一些。有些讲演会搞得太严肃和刻板,特别是主讲人摆着说教的架势,缺乏生气,以致效果欠佳。
2.科普讲演要看对象,要有针对性。
我曾给一般听众、专业人员、少数民族、大学师生,乃至山区的小学生都讲过人类起源问题。要使科普讲演取得较好效果,对各种听众不能讲得千篇一律,要考虑他们的要求和接受能力,以及你通过科普讲演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因此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讲演方式、方法和不同的侧重点。
还要善于抓住时机。1976年初,我在云南开远小龙潭煤矿考查时,适逢晚上有一场电影,矿上职工大多去观看,我们就利用放映电影之前的一段时间,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科普讲演。因为50年代,在这里的煤层中曾发现古猿的牙齿化石,这对探讨人类起源的远祖很有意义。近年来由于工作做得不到家,发现颇少,同时这里新的煤田正在开发,所以我们主要谈了古猿,听众对象主要是矿工同志。由于抓住了时机,又有针对性,第二天矿工同志就送来一些动物化石,并表示在今后采煤时注意收集,说不定会有古猿化石发现。
3.科普讲演要注意科学的准确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认为讲演不见于文字,话说过了就一风吹了,不像"白纸上的黑字"有据可查,就可信口开河,这是千万要不得的。搞不好就会以讹传讹。说话就是宣传。科普讲演讲得好,感染力很强。正确的东西使人深受教育,错误的概念也将会使人受害不浅,一定要以慎重的态度对待。
科普讲演作为科普的一种手段,毕竟也有它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短促,或听众对所讲的内容比较生疏,有时难免会出现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不妨在讲演之前分发一些讲演提纲之类的东西,或者事后及时整理编印讲稿,弥补这一欠缺。
科普讲演与一般科普创作有什么关系?其实,"科普讲演"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科普创作"中的一个方面,它们的关系相当密切。根据近些年来,我既从事科普讲演,又从事科普创作的实践来看,对两者的关系有如下认识:
1.科普讲演对科普创作,乃至科学研究都是一个很好的先导。
写作,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普创作,实际上是写"话"。科普讲演能够锻炼你的说话本领,可以锻炼你将复杂的原理和现象,用浅显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你的听众(也就是未来的"读者")能听懂、能接受。你能做到这点,表明你的讲话本领提高了,随之你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在科普讲演时你能说得清楚,你就能写得清楚;你说得颠三倒四,啰啰唆唆,你的文章也就会写得拉杂、冗长,"文如其人"么!当然也有例外,即有人写文章写得很好,可讲话不一定讲得很好,不过多半是不善讲,很少是啰唆的。
许多善于讲演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通过给那些不是从事本专业的听众进行讲演,往往会使自己原来还有模糊的地方,逐渐清晰起来。赫胥黎就说过:"通俗讲演的经验,使我对那些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得不用浅易的语言去讲授,这却是澄清自己思想上一些模糊之处的一种最好的方法。"①我在介绍自己的科普创作体会时,曾提到科普创作也是如此。我谈到人类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例如从哲学上来讲人类起源的内因究竟是什么,一开始我是不太明晰的,但在我思想上模模糊糊总有点可以捉摸的东西来解释这点,又难以表达。这是自然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通过科普讲演,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别人了解我的想法,一些原本模糊的地方才逐渐明晰起来的。以后我在科普读物《人类起源的故事》②中加以表述,进而又写了《人类起源内因初探》的学术论文③充分阐述了我的看法。
①摘引自《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着重点是作者加的。
②197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登载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77年第4期。
事实就是如此,写科普文章时未必能写清楚的地方,恰恰通过多次的科普讲演,反倒澄清了这些含糊之处,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较为成熟的科普文章乃至学术论文也就产生了。
科普讲演使讲演人与听众打成一片,能及时了解到听众(也是未来的读者)的要求,可以听到各方面的意见,获得直接来自听众的启示,这样也就会出现许多新的写作课题。我写《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一书,就是在讲演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发觉不少人很想了解人究竟是怎样认识和探索自己起源的,于是才着手于这本书的写作。
2.科普讲演能使我们从事科普创作的人积累更多方面的资料,获取更多领域的知识。
由于听众来自各个岗位,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你的讲演内容提出种种的问题要求解答。因此除讲清你所要讲的内容外,还要回答来自各方面的询问,也许还要跟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这就使你不能满足于、局限于本专业的东西了。拿我来说,我是从事古人类研究的,从专业上来讲只局限于人骨骸的研究,但是为了很好地讲演人类起源和原始人类的演化历程,就得掌握体质人类学、史前考古学、民族学、地质学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也正是在积累大量资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写作综合性的科普著作,如《人类起源的故事》、《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等书。
3.从事科普讲演是提高科普创作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将你写的东西先在听众面前讲一讲,听听反映,必定有很大的收益,这是科普创作正式发表前一个很好的直接检验的方法。
最后谈谈关于科普讲演的科学性问题,这也是科普作品中的共同性问题。
无论见于文字的科普作品,还是用嘴讲的科普讲演,科学性首先表现在科学内容的准确性上,现在不少作品在这一点上是有欠缺的。目前从事科普工作的有两种人员:一是专业工作者;另一种是非专业工作者。前者由于长期从事科技专业工作,特别是对他本专业的科普工作,一般讲在内容的科学性上多半是不成问题的。后者由于对专业内容并不很熟悉,难免在科学性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社会性问题,是由于目前我们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即使是科技工作人员,一旦跨越了他本身从事的专业而涉及别的专业时,在科普作品中也会多多少少出现科学性欠缺的问题。
我们虽然不能过高地要求科普作品和讲演无一疵瑕,但至少不能将一些错误的观念引进来。我想,在对自己不很熟悉的学科领域进行创作或讲演时,不妨先将作品请熟悉于这门学科领域的同志看看,把把关,比冒昧放出来要好。
从事科普讲演或科普写作要有科学的态度。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就不可能有科学的作品。正确的方法往往是随正确的态度而来,这也是从事科普工作的同志的政治修养、品质和学术水平的反映。我们一定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为实现四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优美动人的表达形式,丰富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广大群众,为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从事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