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众神的都城
许多中美洲传说透露出一个重大的讯息:人类的"第四太阳纪"结束得十分凄惨。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洪水消退后,接踵而来的是漫长的黑暗时期。太阳从天空消失;大地一片阴暗。然后:
众神聚集在泰奥提华坎("神祗的居所"),焦急地商议,究竟应该由谁来担任下一个太阳。黑暗中,众神只看得见一簇火光,火神威威泰奥特(Huehueteotl)的具体化身;当初就是这位神祗把火带到大地,赋予万物生命〕。大地经历一场浩劫后,这簇火光依旧摇曳不停。众神纷纷为生灵请命:"我们得选出一位神祗,牺牲自我,投身火中,这样天空才会出现太阳。"①
接下来的场面十分感人:两位神祗,纳纳瓦钦(Nanahu atzin)和铁奇兹泰卡特尔(Tecciztecatl),争相牺牲自己,以拯救地上的生灵。结果,一位神祗在火堆中央被迅速烧成灰烬;另一位躺在火堆边缘的火炭上,被慢慢烤成烧肉。"众神守候良久,天空终于出现红霞,有如黎明一般。东方天际冒出一个赤热热的大火球。赋予万物生命的太阳终于出来了……"②
就在大地复苏、万物重生的当儿,奎札科特尔出现了。他的使命是引导地上的生灵,开启人类"第五太阳纪"。因此,他化身为人——脸上蓄着胡须的白人,就像南美洲的维拉科查。
维拉科查把首都设在安第斯山的帝华纳科城。在中美洲,奎札科特尔的首都据说是"第五太阳"的诞生地——众神的都城泰奥提华坎。
城堡、神殿和天界地图
●墨西哥市东北50公里,泰奥提华坎古城
我站在凉风习习的城堡围场内,眺望北方,瞅着矗立在濛濛晨曦中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Pyramids of the Sun and the Moon)。人在长满苍翠灌木、四周环绕着远山的原野上,赫然出现一条轴道——当地人管它叫"亡灵之路"(Street of theDead)——两旁散布着废墟;这两座宏伟的金字塔耸立其间,就像交响乐团中的两位乐手,参与演奏了一首曲子。城堡的位置,靠近这条宽广笔直、长达4公里多的轴道。月亮金字塔位于轴道北端,而太阳金字塔则稍微偏离轴道,坐落在东边。
面对这样一个建立在几何学原理上的古城,一般游客都会期望,城中的轴道沿着南北或东西的方向伸展,但出乎每个人意料,当初设计泰奥提华坎城的建筑师,却刻意让这条"亡灵之路"稍微倾斜,指向北方偏东15度30分的位置。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如此怪异的方向?专家提出好几种解释,但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越来越多学者觉得,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天象有关。例如,其中一位学者指出,"亡灵之路"直向"它兴建时天上金牛宫七星(the PIeiades)的位置"③。霍金斯教授(Professor Gerald Hawkins)以为,城中的轴道可能代表"天狼星(Strins)——金牛宫七星轴线"。④布鲁克林文理研究所(Brooklyn Institute of the Arts and Sciences)人种学系王任哈格尔(Stansbury Hagar)则认为,"亡灵之路"代表的可能是天上的银河⑤
哈格尔进一步指出:沿着这条轴道两旁,有如固定卫星一般罗列的许多金字塔、土墩和其他建筑物,分别代表天上的某些行星和其他星体。根据他的理论,当初的建筑师把泰奥提华坎城设计为"一幅天界地图":"他们把想象中的天界——神祗和亡灵居住的地方——复制在地面上。"⑥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居住在墨西哥的美国工程师哈勒斯登(Hugh Harleston,Jr.),在泰奥援华坎古城展开全面的,以数学原理为依据的勘查,实地检验哈格尔的理论。1974年10月,哈勒斯登向"美洲文化学者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of Americanists)报告他的发现。他的论文充满大胆的、新颖的见解。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发现,牵涉到古城中的堡垒和坐落在辽阔的、四方形的围场东边的奎札科特尔神殿。
学界公认,这座神殿是中美洲地区保存得最完善的古迹之一。它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是因为这座史前建筑物部分被埋在另一座后来兴建的、矗立在它前面(略微偏西)的土墩下。考古学家挖掘这座土墩,发现下面埋藏着一座造形优美的六级金字塔。这会儿,我正站在它前面,观赏这栋72英尺高,地基宽达82000平方英尺的古老神殿。
当初涂抹在神殿上的油漆五彩缤纷,如今只剩下斑驳残迹,然而,出土后的神殿却依旧显得雍容华贵,令人屏息。神殿的主要装饰品是一系列巨大的蛇头雕像,栩栩如生地从石墙中伸出来;另一些则罗列在中央那道宏伟的阶梯两旁。这些模样有点像人类的爬虫,长长的嘴巴趴着尖尖的牙,嘴唇上居然还留着一撇八字胡。每一尊蛇头像的脖子都环绕着一圈精工雕琢的羽毛——奎札科特尔最显著的象征。
哈勒斯登在报告中指出,"亡灵之路"两旁罗列的主要建筑物,彼此之间显然存在着一种繁复的数学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还延伸到轴道之外。它所显示的是:当初的建筑师把泰奥提华坎城设计为太阳系的模型,各部分尺寸和太阳系本身成一定的、精确的比例。根据哈勒斯登的推论,如果我们把奎札科特尔神殿的中线看成太阳的位置,那么,从这儿出发,沿着"亡灵之路"轴道罗列的建筑物,所显示的似乎是太阳系各星体的正确轨道距离。这些星体包括:靠近太阳的四颗行星、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群、木星、土星(由"太阳"金字塔代表)、天王星(由"月亮"金字塔代表)、海三星和冥王星——代表最后两颗行星的建筑物,坐落在古城北边数公里外,至今仍埋藏在土墩下⑦。
如果这种相互关系不是单纯的巧合,那么,它至少证明,古时的泰奥提华坎域拥有一批优秀的天文学家,精于观测天象;他们的成就,直到相当晚近才被现代科学家超越。1789年之前,西方天文学家并不知道天王星的存在,而一直等到1846年,西方人才找到海王星。至于冥王星则迟至1930年才被西方人发现。泰奥提华坎城到底有多古老?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城中的主要建筑物(包括堡垒、亡灵之路、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耶稣出生的时候⑧。一般学者认为,在那个时候,东半球和西半球的文明都不知道外行星的存在,遑论它们之间的轨道距离;至于这些外行星距太阳多远,更没有人知道。
埃及和墨西哥间的关联
完成对泰奥提华坎金字塔和街道的研究后,哈格尔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到现在还不了解,以泰奥提华坎城为主要中心,从事天象观测的天文教派,在古代美洲究竟有多昌盛,更不了解它的重要性和高度发展。"⑨
难道这只是一个天文"教派"?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承认,它有资格被称为我们所谓的"科学"?教派也好,科学也好,我们可不能说它只"昌盛"于古代美洲,因为种种迹象显示,它跟古代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密切关联。
例如,考古天文学家利用最新发展的电脑测绘天象技术,勘查埃及的金字塔,结果发现,基沙高原三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配置上精确地反映猎户星座的三颗明星⑨。古埃及祭司在尼罗河西岸沙地上描绘的天象图,绝对不只这三颗星星。在本书第6部和第7部,我们会发现,埃及祭司的整体规划,还把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尼罗河——包含在内,让它恰如其分地扮演"银河"的角色。
古代埃及人和墨西哥人把天象图纳入城市规划时,绝不会将宗教功能排除在外。泰奥提华坎城的建筑物,一如基沙高原的金字塔,除了其他功能外,还在社区民众的生活中发挥重大的宗教作用。这点毋庸置疑。
16世纪西班牙神父伯纳狄诺·迪萨哈冈(Bernardino de Sahagun)搜集的中美洲传说证实,在远古时代,泰奥提华坎城至少曾扮演过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宗教角色。根据这些传说,泰奥提华坎之所以被称为"众神的都城",是因为"君王驾崩后安葬在这儿,灵魂不会从此消亡,而会转世为神祗"⑾。换言之,这里是"凡人变成神祗的地方"⑿。此外,泰奥提华坎城还被称为"凡入行走神祗之路的地方"及"创造神祗的地方"⒀。
这似乎也是基沙高原三座金字塔的宗教作用。难道这又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全世界最古老的文献,使用古代象形文字书写的《金字塔经文》明确地指出:在巨大金字塔内举行的仪式,终极目标是促成法老灵魂转世——"敞开苍穹之门,畅通天界之路",以期故工能早日"超升天界,与诸神为侣"⒁。
有些学者认为,作用在于"让凡人转变为神祗"(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的金字塔,是分别在古代埃及和古代墨西哥发展出来的,彼此之间并无任何关联。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未免太过奇异,不切实际。把天象图纳入神圣场所的规划,情况也是如此。
此外,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相似点颇值得一提。
一如埃及的基沙高原,墨西哥的泰奥援华坎古城也有三座主要金字塔:奎札科特尔神殿金字塔、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一如在基沙,这儿三座金字塔的相对位置,并不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均衡匀称;相反地,其中两座虽然直接相对,另一座却刻意偏离向一边。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在基沙,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和基夫拉恩金字塔(Pyramid of Cephren)的顶端齐平,尽管前者的塔身比后者高。同样地,在泰奥提华坎,太阳和月亮两座金字塔看起来等高,虽然实际上前者比后者高些。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太阳金字塔建立在比较低洼的地面上,而月亮金字塔矗立的地点则比较高。埃及基沙的两座金字塔情况完全相同。
这一切都能说是偶然的巧合吗?我们何不干脆承认,古代墨西哥和埃及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文化关联?这样解释不是更符合逻辑吗?
基于本书第18、第19章罗列的理由,我不以为这两个地区之间——至少在有历史记载的时期——曾经进行过直接的、密切的交往。然而,一如玛雅历法和古代南极洲地图,这里牵涉到的极可能是一项文化遗产:埃及的金字塔和泰奥提华坎的废墟,反映的是一个神秘古文明遗留下的科技、地理知识和天文观测成果(甚至还包括宗教)。根据玛雅人的神圣典籍《波波武经》,这个古文明曾"探测过天空的四个角落,勘查过大地的整个形貌"。
一般学者认为,基沙金字塔大约是在4500年前兴建的。对于泰奥提华坎城建立的年代,学界却没有一致的看法。城中的亡灵之路、奎和科特尔神殿、太阳和月亮金字塔的兴建日期,都不曾被明确鉴定过。学者大多认为,这座城市兴盛于公元前IO0年到公元60O年之间,但有些专家则指出,泰奥提华坎城的崛起,时间应该更早,约莫在公元前1500年到1000年之间。另有一批学者根据地质资料,将泰奥提华坎建城日期推到公元前400o年——附近奚特里火山(xitli)爆发之前⒂。
检视这些争论,我倒是发现,这群专家学者中并没有一个人知道,究竟是谁兴建泰奥提华坎城——哥伦布来临前,美洲历史上规模最庞大、气派最宏伟的都会。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公元12世纪,当阿兹特克人横扫墨西哥,建立大帝国时,他们无意中闯入这座神秘的城市;其时,城中的巨大建筑物和宽阔的街道已经十分古旧,四处荒烟蔓草,整个废墟看起来更像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像人造的都城。然而,当地百姓却流传一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神话:城中的建筑物是古代巨人建造的,而它们的作用是将凡人转化为神祗。
被遗忘的古代智慧
离开奎札科特尔神殿,我朝西边走,再穿过城中那座"堡垒"。
没有考古证据显示,这座巨大的围场曾经被当成堡垒使用;我们也实在看不出,它具有任何军事或防卫功能。一如泰奥提华坎城中其他建筑物和设施,"堡垒"的兴建显然经过精心规划,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现代学者至今仍弄不清楚它的真正用途。替太阳和月亮金字塔命名的阿兹特克人也想不出一个适当的名字来称呼这座"堡垒"。(太阳和月亮从此成为城中两座金字塔的称号,尽管没有人知道当初的建筑师如何称呼它们。)最后,只好让西班牙人给它取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堡垒(La Ciudadela)。西班牙人想出这个名称,显然是因为他们看到围场中央占地36英亩的大院落,四周环绕着23英尺高,约莫1500英尺长的坚厚堤防。
我漫步走向院落西端,沿着一道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来到堤防顶端,转身朝北方走去,踏上"亡灵之路"。我再一次提醒自己:这可不是泰奥提华坎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历)对这条气象万干的大马路的称呼。西班牙人称呼它"亡灵之路"(Calle deLos MuertoS),是继承阿兹特克人的说法。显然,他们看到马路两旁罗列着许多土墩,以为那是坟墓(事实上不是)。
上文提到,在泰奥提华坎城兴建者的构想中,地上的这条大马路可能是代表天上的银河。这儿,我们不妨看着另一位美国人的研究。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阿弗列德·史雷默(AI fred E.Schlemmer)也是一位工程师,专门从事技术预测,尤其是预测地震⒃。他曾就这个题目,在"第11届全国化学工程师会议"(1971年10月在墨西哥市举行)发表论文。
史雷默的论点是:"亡灵之路"也许根本就不是一条马路。当初兴建时,它可能是一排相连的蓄水池,储满从城北月亮金字塔通过一系列水闸流下的水,然后将它转送到城南的堡垒。
我漫步走向城北远处的月亮金字塔,觉得史雷默的论点不无可取之处。我发现,这条"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树立起一堵高墙,横亘在路中央,墙脚依旧可见水闸的遗迹。此外,这里的地势方便把水从北边输送到南边:月亮金字塔坐落的地点,比堡垒前的土地高出大约100英尺。高墙隔出的一座座水池,很容易把水储满,而且,这些波光潋滟的水池还可为城市的景观增色,创造出比泰姬玛哈陵(Taj Mahal)或传说中的莎玛马花园(Shalimar Gardens)更旖旎人的光影效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顿"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教授米雍(Rene Mition)领导的"泰奥提华坎测绘计划",提出确凿的证据显示:这座古城拥有"精心设计、密如蛛网"的运河和分支水道,和城外一条截弯取直的河川连接,一路贯通到现在离城十英里、古时可能就在附近的帖斯科科湖(Lake Texcoco)。⒄
这个规模庞大的水力系统究竟有何用途?学界至今争论不休。史雷默声称,他在城中发现的奇异水道具有一个实际用途:"长期侦察地震";据他说,这是"一门古老科学,现在已经无人理解"。他指出:遥远的地震"能够在全球各地的液体表面形成驻波(standing wave)";因此,他认为,"亡灵之路"一系列精心设计、审慎间隔的水池,作用可能是"让泰奥提华坎城居民,根据池面上形成的驻波,研判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地震的地点和强度,借以预测可能发生在本地区的地震"。⒅
当然,我们很难证实史雷默的理论。不过,玛雅神话倒是充满对地震和洪水的畏惧与关切,而玛雅历法也一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祸,因此,我觉得,史雷默那套表面看来牵强附会的理论,也许有几分道理。如果史雷默说得没错,古代泰奥提华坎居民真的了解共振的原理,并且把它实践在地震预测上,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古老民族真的拥有先进科技。如果哈格尔和哈勒斯登这批专家说得对,泰奥提华坎当初建城时,设计者确实把太阳系的星象图纳入市区的几何规划,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可能性:兴建这座城市的,是一个科技相当进步,至今犹未被发现的古文明。
我朝向北方,继续沿着"亡灵之路"倘样下去,然后转向东方,往太阳金字塔走过去。抵达这幢宏伟的古建筑之前,我停下脚步,察看一座废弃的庭院。旁边有一间古老的"庙宇",石块铺成的地板下隐藏着幽深的秘密。
注释:
①《西班牙入侵前的墨西哥神祗》,25~26页。
②同上,26~27页。
③《墨西哥古代王国》,67页。
④《巨石阵之外》,187~188页。
⑤引述自《墨西哥金字塔的奥秘》,220~221页。
⑥同上。
⑦《墨西哥金字塔的奥秘》,266~269页。
⑧《墨西哥的古代王国》,67页。
⑨《墨西哥金字塔的奥秘》,221页。
⑩《猎户星座之谜》,全书各处。
⑾伯纳狄诺神父搜集的传说,转载于《墨西哥金字塔的奥秘》,23页。
⑿《墨西哥:简便指南》,216页。Mexico:Rough Guide,HarraP Columbus,London,1989,p.216.
⒀《秘境的地图》,158页;《西班牙入侵前的墨西哥神祗》,24页。
⒁《古代埃及金字塔经文》,第667A段经文,281页。
⒂《墨西哥金字塔的奥秘》,230~233页。
⒃同上,271~272页。
⒄同上,232页。
⒅同上,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