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楚游日记-1
楚:湖广布政司辖境为楚国故地,简称楚。
《楚游日记》备述详细。在《徐霞客西游记》第二册,原 题“楚”并有提纲 :“丁丑正月十一自勒子树下往茶陵州、攸 县。过衡山县至衡州,下永州船,遇盗。复返衡州,借资由常 宁县、祁阳县,历永州至通州,抵江华县。复由临武县、郴州 过阳县,复至衡州。再自衡州入永,仍过祁阳,闰四月初七入 粤。遇盗始末 ”。
其游程大致与以上提纲相符,其记对湖南各景的描绘多伴 有对山形地貌的考察,对各水的辨析。
遇盗是二月十一日,记中所记简直是遭抢劫,而在劫难之中, 对世态人心的体悟更深一层,其间突现了静闻的风范和高大形 象,读来令人回味不尽唏嘘不止。
因楚游日记多,路途长,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丁丑(公元一六三七年)
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开霁。亟 饭,托静闻随行李从舟顺流至衡州,期十七日会于衡之草桥塔 下,命顾仆以轻装从陆探茶陵、攸县之山。及出门,雨霏霏下。
渡溪南涯,随流西行。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冈,共三里,复与 ?? 溪遇,是为高陇。于是仍逾溪北,再越两冈,共五里,至盘龙 庵。有小溪北自龙头山来,越溪西去,是为巫江,乃茶陵大道; 随山顺流转南去,是为小江口,乃云嵝山道。二道分于盘龙庵 前。〔小江口即蟠龙、巫江二溪北自龙头至此,南入黄雩大溪者〕 云嵝山者,在茶陵东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神庙初,孤 舟大师开山建刹,遂成丛林。今孤舟物故,两年前虎从寺侧攫 抓取一僧去,于是僧徒星散,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佛宇空寂, 人无入者。每从人问津,俱戒通“诫”莫入。〔且雨雾沉霾,莫 为引导。〕余不为阻,从盘龙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复与大溪 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从山夹小路西南二里,有大 溪自北来,直逼山下 ,〔盘曲山峡,两旁石崖,水啮成矶〕沿 之二里,是为沙江 ,即云端溪入大溪处 。途遇一人持伞将远 〔出〕,见余问道,辄曰 :“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当返家为 君前驱。“余感其意,因随至其家。其人为余觅三人,各持械 赍携带火,冒雨入山。初随溪口东入〔一里〕,望〔一小溪自〕 西峡〔透隙出〕,石崖层亘,外束如门。导者曰:“此虎窟山。
从来烧采之夫俱不敢入 。”时雨势渐盛,遂溯大溪入,宛转二 里,〔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间下,甚为丽观。〕 于是上山,转山嘴而下,得平畴一壑 ,名为和尚园。〔四面重 峰环合。平畴尽〕约一里 ,复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转峡 中,又一里而云嵝寺在焉。山深雾黑,寂无一人,殿上金仙云 冷,厨中丹灶烟空。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导者出。出溪 口,导者望见一舟,亟呼而附焉。顺流飞桨,舟行甚疾即急。
余衣履沾湿、气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无暇问两旁崖石也。
山谿纡曲,下午登舟,约四十里而暮,舟人夜行三十里,泊 于东江口。
十二日晓寒甚。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水,遂循茶陵城过东 ?? 城,泊于南关。入关,抵州前,将出大西门,寻紫云、云阳之 胜。闻灵岩在南关外十五里,乃饮于市,复出南门,渡酃水。
时微雨飘扬,朔风寒甚。东南行,陂陀高下五里,得平畴,是 曰欧江。有溪自东南来,遂溯之行,雾中望见其东山石突兀, 心觉其异。又五里,抵山嘴溪上,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溪 源在东四十里百丈潭。〕陂之上,其山最高者,曰会仙寨,其内 穹崖裂洞,曰学堂岩。再东,山峡盘亘,中曰石梁岩,即在沙 陂之上,余不知也。又东一里,乃北入峡中。一里,得碧泉岩、 对狮岩,俱南向。又东逾岭而下,转而北,则灵岩在焉。以东 向,曾守名才汉又名为月到岩云。
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 或三面回环如玦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 洞者,每每而是。但石质粗而色赤,无透漏润泽之观,而石梁 横跨,而下穹然,此中八景,当为第一。
灵岩者,其洞东向,前有亘崖,南北回环,其深数十丈, 高数丈余,中有金仙,外列门户而不至于顶,洞形固不为洞揜 即掩也,为唐陈光问读书处。陈居严塘,在洞北二十里。其后 裔犹有读书岩中者。
观音现像,伏狮峰之东,回崖上万石迹成像,赭黄其色。
对狮岩者,一名小灵岩,在灵岩南岭之外。南对狮峰,上 下两层,上层大而高穹,下层小而双峙。
碧泉岩者,在对狮之西,亦南向,洞深三丈,高一丈余。
内有泉一缕,自洞壁半崖滴下,下有石盘承之,清冽异常,亦 小洞间一名泉也。
伏虎岩,在清泉之后。
石梁岩,在沙陂会仙寨东谷。其谷乱崖分亘,攒列成坞, 两转而东西横亘,下开一窦,中穹若梁,由梁下北望,别有天 ?? 地,透梁而入,梁上复开崖一层,由东陂而上,直造梁中而止, 登之如践层楼矣。
会仙寨,下临沙溪,上亘圆顶,如叠磨然,独出众山,罗 洪山罗名其纶,琼司理。结净蓝于下,即六空上人所栖也。其 师号涵虔。
学堂岩,在会仙之北,高崖间迸开一窦,云仙人授学之处。
此灵岩八景也。余至灵岩,风雨不收。先过碧泉、对狮二 岩,而后入灵岩,晓霞留饭,已下午矣。适有一僧至,询为前 山净侣六空也。时晓霞方理诸俗务,结茅、喂猪。饭罢,即托 六空为导。回途至狮峰而睹观音现像,抵沙陂而入游石梁,入 其庵,而乘暮登会仙,探学堂,八景惟伏虎未至。是日雨仍空 濛,而竟不妨游,六空之力也。晚即宿其方丈。
十三日晨餐后寒甚,阴翳如故。别六空,仍旧路西北行。
三里至欧江,北入山,为茶陵向来道;南沿沙陂江西去,又一 道也。过欧江,溪胜小舟,西北过二小岭,仍渡茶陵南关外, 沿城溯江,经大西门,〔寻紫云、云阳诸胜。〕西行三里,过桥 开陇,始见大江自东北来。于是越黄土坳,又三里,过新桥, 雾中始露云阳半面。又三里,抵紫云山麓,是为沙江铺,大江 至此直逼山下。由沙江铺西行,为攸县、安仁大道。南登山, 是为紫云仙。上一里,至山半为真武殿,上有观音庵,俱东北 瞰来水。观音庵松岩,老僧也。予询云阳道,松岩曰 :“云阳 山者,在紫云西十里。其顶为老君岩;云阳仙在其东峰之胁, 去顶三里;赤松坛又在云阳仙之麓,去云阳仙三里。盖紫云为 云阳尽处,而赤松为云阳正东之麓。由紫云之下,北顺江岸西 行三里,为洪山庙,乃登顶之北道;由紫云之下,南循山麓西 行四里,为赤松坛,乃登顶之东道;去顶各十里而近。二道之 中有罗汉洞,在紫云之西,即由观音庵侧小径横过一里,可达 ?? 其庵。由庵登顶,亦有间道可达,不必下紫云也 。”余从之。
遂由真武殿侧,西北度两小坳,一涧从西北来,则紫云与肯莲 庵即罗汉仙。后山夹而成者。〔水北入大江,紫云为所界断。〕 渡涧即青莲庵,东向而出,地幽而庵净。僧号六涧,亦依依近 人,坚留余饭,余亟于登岭,遂从庵后西问登山。其时浓雾犹 翳山半,余不顾,攀跻直上三里,逾峰脊二重,足之所上,雾 亦旋开。又上二里,则峰脊冰块满枝,寒气所结,大者如拳, 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风而坠,俱堆积满地。其时本峰雾气 全消,山之南东二面,历历可睹,而北西二面,犹半为霾掩,〔酃 江自东南,黄雩江自西北,盘曲甚远。〕始知云阳之峰,俱自西 南走东北,排叠数重:紫云,其北面第一重也;青莲庵之后, 余所由跻者,第二重也;云阳仙,第三重也;老君岩在其上, 是为绝顶,所谓七十一峰之主也。云峰在南,余所登峰在北, 两峰横列,脉从云阳仙之下度坳而起,峙为余所登第二重之顶, 东走而下,由青莲庵而东,结为茶陵州治。余现登第二重绝顶, 径路迷绝,西南望云峰绝顶,中隔一坞,而绝顶尚霾夙雾中。
俯瞰过脊处,在峰下里许。其上隔山竹树一壑,两乳回环掩映, 若天开洞府,即云阳仙无疑也。虽无路,亟直坠而下,度脊而 上,共二里,逾一小坳,入云阳仙。其庵北向,登顶之路,由 左上五里而至老君岩;下山之路,由右三里而至赤松坛。庵后 有大石飞累,驾空透隙,竹树悬缀,极为倩叠,石间有止水一 泓,澄碧迥异,名曰五雷池,雩祝甚灵;层岩上突,无可攀踄, 其上则黑雾密翳矣。盖第二重之顶,当风无树,故冰止随枝堆 积。而庵中山环峰夹,竹树蒙茸,萦雾成冰,玲珑满树,如琼 花瑶谷,朔风摇之,如步摇玉珮。声叶金石。偶振坠地,如玉 山之颓,有积高二三尺者,途为之阻。闻其上登踄更难。时日 过下午,闻赤松坛尚在下,而庵僧〔楚〕音,误为“石洞 ”。
?? 余意欲登顶右后。遂从顶北下山,恐失石洞之奇,且谓稍迟可 冀希望晴朗也。索饭于庵僧镜然,遂东下山。路侧涧流泻石间, 僧指为“子房炼丹池 ”、“捣药槽”、“仙人指迹”诸胜,乃 从赤松神话中之仙人,为道教所信奉而附会留侯也。直下三里 抵赤松坛,始知赤松之非石洞也。遂宿庵中。殿颇古,中为赤 松,左黄石,而右子房即张良。殿前有古树松一株,无他胜也。
僧葛民亦近人。
十四日晨起寒甚,而浓雾复合。先是,晚至赤松,即嘿即 默祷黄石、子房神位,求假半日晴霁,为登顶之胜。至是望顶 浓霾,零雨四洒,遂无复登顶之望。饭后,遂别葛民下山。循 山麓北行,逾小涧二重,共四里,过紫云之麓,江从东北来, 从此入峡,路亦随之。绕出云阳北麓,又二里,为洪山庙。风 雨交至,遂停庙中,市薪炙衣,煨榾柮木块者竟日。庙后有大 道南登绝顶。时庙下江旁停舟数只,俱以石尤石头太多横甚, 不能顺流下,屡招予为明日行,余犹不能恝然淡忘不以为意于 云阳之顶也。
十五日晨起,泊舟将放,招余速下舟;予见四山雾霁,遂 饭而决策登山。路由庙后南向而登,三里,复有高峰北峙,〔道 分两岐:〕一岐从峰南,一岐从峰西南。余初由东南行,疑为前 上罗汉峡中旧道,乃向云阳仙,非迳造老君岩者,乃复转从西 南道。不一里,行高峰西峡,顾仆南望峡顶有石梁飞驾,余瞻 眺不及。及西上岭侧,见大江已环其西,大路乃西北下,遂望 岭头南跻而上。时岭头冰叶纷披,虽无径路,余意即使路讹错 误,可得石梁胜,亦不以为恨,及至岭上遍觅,无有飞驾之石, 第见是岭之脊,东南横属高顶,其为登顶之路无疑。遂东南度 脊,仰首直上,又一里,再逾一脊,则下瞰脊南,云阳仙已在 下方矣。盖是岭东西横亘,西为绝顶北尽处,东即属于前所登 ?? 云阳东第二层之岭也。于是始得路,更南向登顶,其上冰雪层 积,身若从玉树中行。又一里,连过两峰,始陟最高顶。是时 虽旭日藏辉,而沉霾屏伏,远近诸峰尽露真形,惟西北远峰尚 存雾痕一抹。乃从峰脊南下,又一里,复过两峰,有微路“十 “字界峰坳间:南上复登山顶,东由半山直上,西由山半横下。
然脊北之顶虽高,而纯土无石;脊南之峰较下,而东面石崖高 穹,峰笋离立。乃与顾仆置行李坳中,从南岭之东,攀崖隙而 踞石笋,下瞰坞中,有茅一龛,意即老君岩之静室,所云老主 庵者。窃计直坠将及一里,下而复上,其路既遥,况既踞石崖 之顶,仰瞩俯瞰,胜亦无殊,不若逾脊从西路下,便则为秦人 洞之游,不便即北去江浒觅舟,顺流亦易。乃遂从西路行。山 阴冰雪拥塞,茅棘交萦,举步渐艰。二里,路绝,四顾皆茅茨 为冰冻所胶结,上不能举首,下无从投足,兼茅中自时有堰宕 延误耽搁,疑为虎穴,而山中浓雾四起,瞰眺莫见,计难再下。
乃复望山崩而上,冰滑草拥,随跻随坠。念岭峻草被,可脱虎 口,益鼓勇直上。二里,复得登顶,北望前西下之脊,又隔二 峰矣。其处岭东茅棘尽焚,岭西茅棘蔽山,皆以岭头路痕为限, 若有分界者。是时岭西黑雾弥漫,岭东日影宣朗,雾欲腾冲而 东,风辄驱逐而西,亦若以岭为界者。又南一里,再下二峰, 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雾西攫其尖,风东捣其膊, 人从其中溜足直下,强攀崖踞坐,益觉自豪。念前有路而忽无, 既雾而复雾,欲下而转上,皆山灵未献此奇,故使浪游之踪, 迂回其辙耳。既下石峰,坳中又得“十”字路,于是复西向下 岭,俱从浓雾中行矣。始二里,冰霾而草中有路,又二里,路 微而石树蒙翳;又二里,则石悬树密而路绝,盖前路之逾岭而 西,皆茶陵人自东而来,烧山为炭,至此辄返。过此,崖穷树 益深,上者不能下,下者不复上。余念所下既遥,再下三四里 ?? 当及山麓,岂能复从前还跻?遂与顾仆挂石投崖,悬藤倒柯树 干、树枝,坠空者数层,渐闻水声遥遥,而终不知去人世远近。
已而雾影忽闪,露出眉峰峡谷,树色深沉。再一闪影,又见谷 口两重外,有平坞可瞩。乃益揆度量丛历级,若邓艾之下阴平, 坠壑滚崖,技无不殚,然皆赤手,无从裹毡也。既而忽下一悬 崖,忽得枯涧,遂得践石而行。盖前之攀枝悬坠者藉树,而兜 衣挂履亦树,得涧而树梢为开。既而涧复生草,草复翳涧,靡 草之下,不辨其孰为石,孰为水,既难着足。或草尽石出,又 棘刺勾芒,兜衣挂履如故。如是三里,下一瀑崖,微见路影在 草间,然时隐时现。又一里,涧从崖间破峡而出,两崖轰峙, 而北尤危峭,始见路从南崖逾岭出。又一里,得北来大道,始 有村居,询其处,为窑里,盖云阳之西坞也。其地东北转洪山 庙五里而遥,南至东岭十里而遥,东岭而南更五里,即秦人洞 矣。时雾影渐开,遂南循山峡行。逾一小岭,五里,上枣核岭, 〔岭俱云阳西向度而北转成峡者。〕下一里,渡涧,〔涧乃南自 龙头岭下,出上清洞〕傍西麓溯涧南上半里,为络丝潭,深碧 无底,两崖多叠石。又半里,复度涧,傍东麓登山。是处东为 云阳之南峰,西为大岭之东嶂。〔大岭高并云阳,龙头岭其过脊 也,其东南尽西岭,东北抵麻叶洞,西北峙五凤楼,西南为古 爽冲。〕一溪自大岭之东北来者,乃洪碧山之水;一溪自龙头岭 北下者,乃大岭、云阳过脊处之水。二水合而北出把七铺名。
龙头岭水分南北,其南下之水,由东岭坞合秦人洞水出大罗埠。
共二里,越岭得平畴,是为东岭坞。坞内水田平衍连绵铺开, 村居稠密,东为云阳,西为大岭,北即龙头岭过脊,南为东岭 回环。余始至以为平地,即下东岭,而后知犹众山之上也。循 坞东又一里,宿于新庵。
十六日东岭坞内居人段姓,引南行一里,登东岭,即从岭 ?? 上西行。岭头多漩窝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为井, 或深或浅,或不见其底,是为九十九井。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 珑,上透一窍,辄水捣成井。窍之直者,故下坠无底;窍之曲 者,故深浅随之。井虽枯而无水,然一山而随处皆是,亦一奇 也。又西一里,望见西南谷中,四山环绕,漩成一大窝,亦如 仰釜,釜之底有涧,涧之东西皆秦人洞也。由灌莽中直下二里, 至其处。其涧由西洞出,由东洞入,涧横界窝之中,东西长半 里,中流先捣入一穴,旋透穴中东出,即自石峡中行。其峡南 北皆石崖壁立,夹成横槽;水由槽中抵东洞,南向捣入洞口。
洞有两门,北向,水先分入小门,透峡下倾,人不能从。稍东 而南入大门者,从众石中漫流。其势较平;第洞内水汇成潭, 深浸洞之两崖,旁无余隙可入。循崖则路断,涉水则底深,惜 无浮槎小木排可觅支矶片石。惟小门之水,入峡后亦旁通大洞, 其流可揭厉水浅处提起衣裤、水深处穿着衣裤而涉水而入。其 窍宛转而披透,其窍中如轩楞别启另开一门,返瞩捣入之势, 亦甚奇也。西洞洞门东穹,较东洞之高峻少杀;水由洞后东向 出,水亦较浅可揭。入洞五六丈,上嵌围顶,四围飞石驾空, 两重如庋悬阁,得二丈梯而度其上。其下再入,水亦成潭,深 与东洞并,不能入矣。是日导者先至东洞,以水深难入而返, 不知所谓西洞也。返五里,饭于导者家,日已午矣。其长询知 洞水深,曰 :“误矣!此入水洞,非水所从出者。”复导予行, 始抵西洞。余幸兼收之胜,岂惮害怕往复之烦。既出西洞过东 洞,共一里,逾岭东望,见东洞水所出处;复一里,南抵坞下, 其水东向涌出山麓,亦如黄雩之出石下也。土人环石为陂,壅 填塞为巨潭以翘山塍。从其东,水南流出谷,路北上逾岭,共 二里始达东岭之上,此由州人坞之大道也。登岭,循旧路一里, 返宿导者家。
?? 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 络丝潭下。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 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 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 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 敢入也 。”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 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 大岭、洪碧之东也,出把七道。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 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 有二派通“脉,支流: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 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 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 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 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 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 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 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 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 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
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 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 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大岭东转,束涧下 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为将军岭;涧捣其西, 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 中,而大岭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 ?? 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小溪至崖之 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洞口南向, 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初觅炬倩导,亦俱以炬应, 而无敢导者。曰 :“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 有法术者,不能摄服 。”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 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 :“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 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 顾仆各持束炬入。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镰,耕者 荷锄,妇之炊者停爂烧火,织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 载者,接踵而至,皆莫能从。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 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测身矫首,乃始以炬前 向。其东西裂隙,俱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 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 后耸,乃度此内洞之〔第〕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 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
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 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 理石表与石质顿换,片窍俱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 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砂石平铺, 如涧底洁溜,第干燥无水,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峡之东 南尽处,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 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 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 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 可解矣。由层石下北循涧底入,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稍 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两壁石质石色, 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东下一级,复值 ?? 润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通“弄 ”,小巷之意, 阔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北驰半 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床楞边匀整;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 成帏,结成宝盖,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 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 纹皆刻镂:此衖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 底由东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 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 而出,恍若脱胎易世。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 额以手加额作敬礼状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 :“前久候以 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想安然无恙,非神 灵摄服 ,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 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然其洞但入处多隘,其中洁净 干燥,余所见洞,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乃取行 囊于前村,从将军岭出,随涧北行十余里,抵大道。其处东向 把七尚七里,西向还麻止三里,余初欲从把七附舟西行,至是 反溯流逆上,既非所欲,又恐把七一时无舟,天色已霁,遂从 陆路西向还麻。时日已下舂,尚未饭,索酒市中。又西十里, 宿于黄(石)
铺,去茶陵西已四十里矣。是晚碧天如洗,月白 霜凄,亦旅中异境,竟以行倦而卧。
黄石辅之南,即大岭北峙之峰,其石嶙峋插空,西南一峰 尤甚,名五凤楼,〔去十里而近,即安仁道。〕余以早卧不及询, 明日登途,知之已无及矣。
〔黄石西北三十里为高暑山,又有小暑山,俱在攸县东, 疑即司空山也。二山之西,高峰渐伏。茶陵江北曲,经高暑南 麓而西,攸水在山北。是山界茶、攸两江云。〕 十八日晨餐后,自黄石铺西行,霜花满地,旭日澄空。十 ?? 里为丫塘铺,又十里,为珠玑铺,则攸县界矣。又西北十里, 斑竹铺。又西北十里,长春铺。又十里,北度大江,即攸县之 南关矣。县城濒江北岸,东西两门,与南门并列于江侧。茶陵 之江北曲西回,攸水自安福封侯山西流南转,俱夹高暑山而下, 合于县城东,由城南西去。是日一路霁甚,至长春铺,阴云复 合。抵城才过午,候舟不得,遂宿学门前。亦南门。
十九日晨餐后,阴霾不散。由攸县西门转北,遂西北登陟 陂陀。十里,水涧桥,有小水自北而南。越桥而西,连上二岭, 其西岭名黄山。下岭共五里,为黄山桥,有水亦自北而南,其 水较大于水洞,而平洋亦大开。西行平畴三里,上牛头山。又 山上行二里,曰长冈冲,下岭为清江桥。桥东赤崖如回翅,涧 从北来,大与黄山桥等。桥西开洋,大亦如黄山桥,但四围皆 山,不若黄山洋南北一望无际也。洋中平畴,村落相望,名漠 田。又五里,西入山峡,已为衡山县界。界北诸山皆出煤,攸 人用煤不用柴,乡人争输入市,不绝于路。入山,沿小溪西上, 路分两歧:西北乃入山向衡小路,西南乃往太平等附舟路。于 是遵西南,五里为荷叶塘。越盼儿岭,五里至龙王桥。桥下水 北自小源岭来,南向而去,其居民萧姓,亦大族也。北望二十 里外,小源岭之上,有高山屏列,名曰大岭山,乃北通湘潭道。
过桥,西面行三里,上长岭。又西下一坞,三里,上叶公坳。
又四里,下太平寺岭,则大江在其下矣。隔江即为芒洲,其地 自攸县东四十五里。是日上长岭,日少开,中夜雨声滴沥,达 明而止。
二十日先晚候舟太平寺涯上,即宿泊舟间。中夜见东西两 山,火光荧荧,如悬灯百尺楼上,光焰映空,疑月之升、日之 坠者。既而知为夜烧。既卧,闻雨声滴沥,达旦乃止。上午得 舟,遂顺流西北向山峡行。二十五里,大鹅滩。十五里,过下 ?? 埠,下回乡滩,险甚。过此山始开,江乃西向。行二十五里, 北下横道滩,又十五里,暮宿于杨子坪之民舍。
二十一日四鼓,月明,舟人即促下舟。二十里,至雷家埠, 出湘江,鸡始鸣。又东北顺流十五里,低衡山县。江流在县东 城下。自南门入,过县前,出西门。三里,越桐木岭,始有大 松立路侧。又二里,石陂桥,始夹路有松。又五里,过九龙泉, 有头巾石。又五里师姑桥,山陇始开,始见祝融北峙,然夹路 之松,至师姑桥而尽矣。桥下之水东南去。又五里入山,复得 松。又五里,路北有“子抱母松 ”。大者二抱。小者分两岐。
又二里,越佛子坳,又二里,上俯头岭,又一里则岳市矣。过 司马桥,入谒岳庙,出饭于庙前。问水帘洞在山东北隅,非登 山之道;时才下午,犹及登顶,密云无翳,恐明日阴睛未卜。
踌躇久之,念既上岂能复迂道而转,遂东出岳市,即由路亭北 依山转岐。初,路甚大,乃湘潭入岳之道也。东北三里,有小 溪自岳东高峰来,遇樵者引入小径。三里,上山峡,望见水帘 布石崖下。二里,造其处,乃瀑之泻于崖间者,可谓之“水帘 “,不可谓之“洞”也。崖北石上大书“朱陵大沥洞天”,并 “水帘洞”、“高山流水”诸字,皆宋、元人所书,不辨其人 款。引者又言,其东九真洞,亦山峡间出峡之瀑也。下山又东 北二里,登山循峡,逾一隘,中峰回水绕,引者以为九真矣。
有焚山者至。曰 :“此寿宁宫故址,乃九真下流。所云洞者, 乃山环成坞,与此无异也,其地在紫盖峰之下。逾山而北尚有 洞,亦山坞,〔渐近湘潭境 。”予见日将暮,遂出山,十里,〕 僧寮已近,还宿庙。
二十二日〔力疾急速登山。由岳庙西度将军桥,岳庙东西 皆涧。北入山一里,为紫云洞,亦无洞,山前一冈当户环成耳。
由此上岭一里,大石后度一脊,里许,路南有铁佛寺。寺后跻 ?? 级一里,路两旁俱细竹蒙茸。上岭,得丹霞寺。复从寺侧北上, 由络丝潭北下一岭,又循络丝上流之涧一里,为宝善堂。其处 涧从东西两壑来,堂前有大石如劈,西涧环石下,出玉板桥, 与东涧合而南。宝善界两涧中,去岳庙已五里。堂后复蹑蹬一 里,又循西涧岭东平行二里,为半云庵。庵后渡涧西,蹑级直 上二里,上一峰,为茶庵。又直上三里,逾一峰,得半山庵, 路甚峻。由半山庵丹霞侧北上,竹树交映,青翠滴衣。竹中闻 泉声淙淙。自半云逾涧,全不与水遇,以为山高无水,至是闻 之殊快。时欲登顶,过诸寺俱不入。由丹霞上三里,为湘南寺, 又二里〕南天门。平行东向二里,分路。南一里,飞来船、讲 经台。转至旧路,又东下半里,北度脊,西北上三里,上封寺。
上封东有虎跑泉,西有卓锡泉。
二十三日上封。
二十四日上封。
二十五日上封。
二十六日晴。呈观音崖,再上祝融会仙桥,由不语崖西下。
八里,分路。南茅坪。北二里,九龙坪,仍转路口。南一里, 茅坪。东南由山半行,四里渡乱涧,至大坪分路。东南上南天 门。西南小路直上四里,为老龙池,有水一池在岭坳,不甚澄 清澈,其净室多在岭外。西南侧刀之西,雷祖之东分路。东二 里,上侧刀峰。平行顶上二里,下山顶,度脊甚狭。行赤帝峰 北一里,绕其东,分路。乃南由坳中东行,一里,转出天柱东, 遂南下。五里,过狮子山与大路合,遂由岐路西入福严寺,殿 已倾,僧佛鼎谋新之。宿明道山房。
二十七日早闻雨,餐后行少止。由寺西循天柱南一里,又 西上二里,越南分之脊,转而北,循天柱西一里,上西来之脊, 遂由脊上西南行,于是循华盖之东矣。一里,转华盖南,西行 ?? 三里,循华盖西而北下。风雨大至,自是持盖行。北过一小坪, 复上岭,共一里,转而西行岭脊上。连度三脊,或循岭北,或 循岭南,共三里而复上岭。于是直上二里,是为观音峰矣。由 峰北树中行三里,雨始止,而沉霾殊甚。又西南下一里,得观 音庵,始知路不迷。又下一里,为罗汉台。〔有路自北坞至者, 即南沟来道〕于是复南上二里,连度二脊,丛木亦尽,峰皆茅 矣。既逾高顶,南下一里,得丛木一丘,是为云雾堂。中有老 僧,号东窗,年九十八,犹能与客同拜起。时雾稍开,又南下 一里半,得东来大路,遂转西下,又一里半至涧,渡桥而西, 即方广寺。寺正殿崇祯初被灾,三佛俱雨中。盖大岭之南,石 廪峰分支四下,〔为莲花诸峰;〕大岭之北,云雾顶分支西下, 〔为泉室、天台诸峰〕夹而成坞,寺在其中,寺始于梁天监 中。水口西去,环锁甚隘,亦胜地也。宋晦庵、南轩诸迹,没 俱于火。寺西有洗衲池,补衣石在涧旁。渡水口桥,即北上山, 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寺有僧全撰,名僧 也。适他出 ,其徒中立以芽茶馈。〔盖泉室峰又西起高顶,突 为天台峰。西垂一支,环转而南,若大尾之掉,几东接其南下 之支。南面水仅成峡 ,内环一坞如玦,在高原之上,与方广 可称上下二奇。〕返宿方广庆禅、宁禅房。
先是,余欲由南沟趋罗汉台至方广;比登古龙池,乃东上 侧刀峰,误出天柱东;及宿福严,适佛鼎师通道取木,遂复辟 罗汉台路。余乃得循之西行,且自天柱、华盖、观音、云雾至 大坳,皆衡山来脉之脊,得一览无遗,实意中之事也。由南沟 趋罗(汉)
台亦迂,不若径登天台,然后南岳之胜乃尽。
二十八日早起,风雨不收。宁禅、庆禅二僧固坚持留,余 强别之。庆禅送至补衲台而别。遂沿涧西行,南北两界,山俱 茅秃。五里,始有石树萦溪,崖影溪声,上下交映。又二里,〔隔溪前山,有峡自东南来,与方广水合流西去〕北向登崖,崖下 石树愈密,涧在深壑,其中有黑、白、黄三龙潭,两崖峭削, 故路折而上,〔闻声而已,不能见也。〕已而平行山半,共三里, 过鹅公嘴,得龙潭寺。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为双髻峰。盖天 台、双髻夹而西来,以成龙潭之流;潭北上即为寺,寺西为狮 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峰,至此而尽;其南隔溪即双髻 西峰,而莲花以西之峰,亦至此而尽;过九龙,犹平行山半, 五里,自狮子峰南绕其西,下山又五里,为马迹桥,而衡山西 面之山始尽。〔桥东去龙潭十里,西去湘乡界四十里,西北去白 高三十里,南至衡阳界孟公坳五里。〕自马迹桥南渡一涧,〔润 即方广九龙水去白高者。〕即东南行,四里至田心。又越一小桥, 一里,上一低坳,不知其为界头也。过坳又五里,有水自东北 山间悬崖而下,其高数十仞,是为小响水塘,盖亦衡山之余波 也。又二里,有水自北山悬崖而下,是为大响水塘。〔阔大过前 崖,而水分两级,转下峡间,初见上级,后见下级,故觉其不 及前崖飞流直下也。〕前即宁水桥,问水从何处,始知其南由唐 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桥。盖自马迹南五里孟公坳分衡阳、衡山界 处,其水北下者,即由白高下一殒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 桥,是孟公坳不特两县分界,而实衡山西来过脉也。第其坳甚 平,其西来山即不甚高,故不之觉耳。始悟衡山来脉非自南来, 乃由此坳东峙双髻,又东为莲花峰后山,又东起为石廪峰,始 分南北二支,南为岣嵝白石诸峰,北为云雾、观音以峙天柱。
使不由西路,必谓岣嵝、白石乃其来脉矣。
由宁水桥饭而南,五里,过国清亭,逾一小岭,为穆家洞。
其洞回环圆整,〔水〕自东南绕至东北,〔乃石廪峰西南峡中水〕 山亦如之,而东附于衡山之西。径洞二里,复南逾一岭,一里, 是为陶朱下洞,其洞甚狭,水直西去。路又南入峡,二里,复 ?? 逾一岭,为陶朱中洞,其水亦西去。又南二里,上一岭,其坳 甚隘,为陶朱三洞,其洞较宽于前二洞,而不及穆洞之回环也。
二里,又逾一岭,为界江,其水由东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为 大海岭。溯水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脉又西度为 大海岭者。其坳北之水,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水,即东南 下横口者也。逾坳共一里,为傍塘,即随水东南行。五里,为 黑山,又五里,水口,两山逼凑,水由其内破壁而入,路逾其 上。一里,水始出峡,路亦就夷平。又一里,是为横口。傍塘、 〔黑〕山之水南下,岣嵝之水西南来,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 嵝、白石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是日共 行六十里。
二十九日早起,雨如注,乃踯躅泥途中。沿溪南行,逾一 小岭,是为上梨坪。又逾一小岭,五里,是为下梨坪,复与溪 遇。又循溪东南下,十里,为杨梅滩,有石梁南北跨溪上,溪 由梁下东去,路越梁东南行。五里入排冲,又行排中五里,南 逾青山坳,排冲者,冈自谭碧岭东南至青山,分为两支,俱西 北转,两冈排闼门,夹成长坞,缭绕为田,路由之入,至青山 而坞穷。乃逾坳而南,陂陀高下,滑泞几不留足,而衣絮沾透, 亦疲而不觉其寒。十里,下望日坳,为黄沙湾,则蒸江自西南 沿山而来,路遂随江东南下,又五里为草桥,即衡州府矣。觅 静闻,暮得之绿竹庵天母殿瑞光师处。亟投之,就火炙衣,而 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先是,予过古太坪,上古龙池,于 山半问路静室,而融止及其师兄应庵双瞽。苦留余。余急辞去, 至是已先会静闻,知余踪迹。盖融止扶应庵将南返桂林七星岩, 故道出于此,而复与之遇,亦一缘也。
绿竹庵在衡北门外华严、松萝诸庵之间。八庵连络,俱幽 静明洁,呗呗即梵,佛教徒念经诵之声相闻,乃藩府焚修焚香 ?? 修道之地。盖桂王以亲藩乐善,故孜孜于禅教云。
三十日游城外河街,泞甚。暮,返宿天母殿。
二月初一日早饭于绿竹庵,以城市泥泞,不若山行。遂东 南逾一小岭,至湘江之上。共一里,溯江至蒸水入湘处。隔江 即石鼓合江亭。渡江登东岸,东南行,其地陂陀高下,四里, 过把膝庵,又二里,逾把膝岭。岭南平畴扩然,望耒水自东南 来,直抵湖东寺门,转而北去。湖东寺者,在把膝岭东南三里 平畴中,门对耒水,万历末无怀禅师所建,后憨山亦来同栖, 有静室在其间。余至,适桂府供斋,为二内官强斋而去。乃西 行五里,过木子、石子二小岭,从丁家渡渡江,已在衡城南门 外。登崖上回雁峰,峰不甚高,东临湘水,北瞰衡城,俱在足 下,雁峰寺笼罩峰上无余隙焉,然多就圯者。又饭于僧之千手 观音殿。乃北下街衢,淖泥没胫小腿,一里,入南门,经四牌 坊,城中阛闠与城东河市并盛。又一里,经桂府王城东,又一 里,至郡衙西,又一里,出北门,遂北登石鼓山。山在临蒸驿 之后,武侯庙之东,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间度脉, 东突成峰,前为禹碑享,大禹《七十二字碑》在焉。其刻较前 所摹望日亭碑差古,而漶漫模糊殊甚,字形与译文亦颇有异者。